查看: 50580|回复: 62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跳转到指定楼层

[资料]科幻概述

主题内容概览

带格式的完整版请点击阅读全文

这里是文章概览,浏览图文并茂的全文请点击→[阅读全文]

声明:此为转载 
【科幻的定义】
  科学幻想(sciencefiction)简称科幻(sci-fi)。
  “科幻”的定义众说纷云,莫衷一是,尺度差异极大。
  ★比较接近的是:“用幻想艺术的形式,表现科学技术远景或者社会发展对人类影响。”
  ★其中最广义的一种认为:“只要故事中含有超现实因素,便可算作科幻作品。”
  ★《辞海》上对“科幻小说”的定义是:“依据科学技术上的新 ..

这里是文章概览,浏览图文并茂的全文请点击→[阅读全文]

18

主题

73

存在感

10

活跃日
喵~离线 非正太之奇迹
 5 

SOS团二星级★★

20楼
发表于 2010/10/03 | 编辑

猜你喜欢: PS, é, 生或死5 H


 令自己的躯体上天入地固然很好,但足不出户便知千里,也是人类的久远梦想。从驿马和信鸽的时代起,这种梦想就推动着通讯技术的进步。而科幻作家仍然是这种梦想的描绘者。
  在早期梦想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业已实现的信息技术。在当代前沿中,我们的视野伸向信息科技的未来。电子传心术是信息领域里独特的科幻题材。当然,物质——信息传输法也属于科幻作家的独创。
  第一节:早期梦想
  今天被人们视为娱乐工具的电视,最初是作为一种单向通讯装置被研究出来的。而在它被发明出来的几十年前,凡尔纳已经在1892出版的《喀尔巴迁古堡》里已经预言到了它的出现。当然,在这部爱情题材的科幻小说中,电视只是一个陪衬品。
  头脑里不断涌现出新鲜创意的威尔斯在1936年的《未来事物形态》中预言了移动通讯。那是一个“手表电话”。几十年后的今天,威尔斯个人无线通讯的理念成为现实。现实与幻想之间稍微有些差异的是,如今的人们习惯掏出手机看时间,而并没有去购买附加在手表上的无线电话。毕竟与通讯相比,计时只是一个简单得多的功能。
  今天的人类能够生活在“地球村”里,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的贡献十分巨大。1945年,克拉克在一篇名为《外太空中转站》的科学论文中探讨了通讯卫星的应用。他详细描述了人造卫星如何能够对赤道保持相对静止,并充当中转站。1957年,克拉克在科幻小说《特别专送》中再次提到这一概念。近20年后,他的预言成为了现实,那就是今天的地球同步卫星。它是现代无线通讯系统的顶梁柱。
  第二节:当代前沿
  声音图像可以传输,那么感觉呢?1950年11月,美国科幻作家弗里兹。莱伯发表了短篇科幻小说《新时尚》。作者预言了感觉传导技术:“电视机开着,屏幕上带面具着绿衣的女郎低声吟唱着一首爱情歌曲。她的右手拿着什么,在画面的前景变得模糊不清,我看见电视机附有手感器,在我们英国还没有这种玩艺儿,于是好奇地把手插进屏幕旁边手感器的孔洞里。我本来以为大致跟插进脉冲式橡皮手套一样,实际上与此相反,我觉得像是电视里的女郎真的握着我的手。”2002年10月29日,英国伦敦大学和美国马萨诸塞科学院的科学家合作完成了感觉传导实验。他们设计的仪器将手的动作产生的压力转换成高频率电子脉冲,经计算机处理后,传导出去。分别位于伦敦和波士顿的两个实验者就这样“握了手”。
  大自然赋予世界以奇妙的信息载体,那就是基因。于是,有一些科幻作家描写了把基因作为信息载体的故事。韩松在《信使》里,就描写了宇宙战争中,信使把情报嵌入自身基因传递的故事。
  信息技术除了通讯,还包括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科幻作品里,往往只有写到人造生命时,才把计算机当成主题。不过,也有直接将计算机技术作为描写对象的科幻作品。黑客题材就是其中之一。在长篇科幻《末日之门》(中国乔良著)中,恐怖组织中的电脑专家汉斯干得更狠,他黑掉了全球所有的网络。不管大国小国,不论军用民用,不分民族和宗教阵营。所有与网络联接的计算机无一幸免。中国能够避开这一灾难,仅仅是因为提前得到了警报。最后,突击队员们为了搜捕恐怖分子,只好从航空博物馆里开出一架二战时的零式飞机——因为它上不了网,肯定不会受病毒的感染。
  郑军在《青色》中,描写了能够预言未来的计算机程序“青色”。实际上,这是一个博奕学程序。但由于它的硬件运算能力极强,数据量极大,覆盖了中国经济的微观层面,所以,任何一个公司都可以通过它,预言自己某个企划案的成败。主人公翁建亭出于对自由选择的重视,不惜“以身试法”,强行实施被青色判断为必然失利的项目,结果一败图地。
  第三节:电子传心术
  无论语言还是表情,都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外壳。即使它们在传递过程中失真度再低,仍不足以令人们真实地感受对方。所以,科幻作家们设想出直接的思维传导来弥补这个缺点。这就是电子传心术。在“特异功能”一节里,我们看到了属于变异现象的自然“传心术”。在本节里,实现传心术的是技术,因此,人人都可以使用它。
  在科幻片《脑海狂飙》(Brainstorm)里,一个科学团队集十年之功,研制成功了电子传感术。通过复杂的传感头盔,一个人的感觉可以完全传给另一个人,不仅有视、听、嗅、味、触这些感觉,甚至有躯体内部的感觉。当一名歼击机驾驶员在飞行时的感觉传递给他人时,即使那个人不动弹,身体都会有近十G的加速度感觉。
  这种技术不仅能够即时传递感觉,更可以把一个人的感觉录制下来,播放给他人。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产业,可以提供技术训练、旅游服务,甚至性服务。有的人沉迷于性感觉的传递,无法自拨。研究负责人莉莲心脏病突发,临终前记录下濒死体验。结果这盘带子竟然要了别人的命。而迈克尔夫妻感情破裂。通过互相体验对方的感受,又唤发了初恋感觉。
  科幻电影《奇怪的时代》(Strangedays又译《末世纪暴潮》)中,电子传心术也是主要的故事背景。这部片子里,它已经能够规模生产,被俗称为“搭线”,是一种类似毒品的被禁用的技术。影片中的变态杀手在被害人和自己的头脑间进行“搭线”,让被害人在死亡恐怖中死去。而破案的关键也是“搭线”。
  在《超时空战警》里,未来社会的人们使用电子传心术,进行无体液交换的“无害*”,为的是避免性病传播。双方在想象中达到性高潮。当然,那是一个讽刺,嘲笑人们回避自然的变态倾向。
  读者可能会想,如果这种传感术发展起来,现在以文字、数据为内容的信息技术是否就会败落?被替代?我想不会出现这个结果。这种内心世界的完整传递,固然全面、生动、细致入微,但却不会是清晰的。不要说他人的内心,就是自己的意识,谁又能清晰地把握呢?
  语言文字的重要作用,就是把变动不定的“意识流”凝固下来,明晰下来,供理解和传递。在商业、科研、司法等许多领域,人们并不需要传递模糊的感觉,而是要传递准确的资料。将来,这种电子传感术会成为数据信息传递的重要补充,但不大可能替代之。
  第四节:物质——信息传输法
  笔者在网上和朋友聊天时,喜欢开玩笑说,你可以用宽带下载到我那里,不用买票,也节省了时间。朋友们每每听到此言就说,知道你是科幻作家,就爱幻想!
  但他们可能不知道,那个想像不是我的,我只是偷了科幻前辈们的一个设想:物质——信息传输法。今天,人类已经能够获得每秒16点7公里的速度,还将获得比这快上许多倍的速度。然而,有什么比瞬息间越过千山万水更快的交通方式呢?一些科幻作家们不再囿于简单的物质搬运法,进一步设想用“物质-信息转换”的方法获得速度的极致。
  他们设想,将物体甚至人体进行彻底的全息扫描,每一个细胞的每一点信息都包含在里面。然后把这个巨大的信息流以光的速度传到远方,在那里通过机器复制出来。如果用它来传递一个人的话,这个人的本体虽然在被传输的瞬间就已经毁灭了,死了。但在几万公里甚至几万光年的远方,他会连思想感情都没有差别地被复制出来。
  短篇科幻小说《苍蝇》是“物质-信息传送法”的经典作品。主人公是一个发明家,他在自己的家中制造一个“物质-信息传送装置”,物体在一个传送机里被分解记录,在几米远的另一个传送机里被复制出来。发明家勇敢地用自己作实验品。不幸的是他没有发觉,一只苍蝇跟着他飞进了传送机,于是,当他从终端里走出来时,变成了人身蝇头的怪物。由于无法找到那只飞走的苍蝇来恢复自己的本来面目,发明家只好请求女友用工厂的重锤将自己丑陋的身体砸烂。后来,好莱坞将这个短篇搬上银幕,“物质-信息传送”的概念变成了恐怖的形象。
  中国科幻作家柳文扬的短篇佳作《闪光的生命》,也描写了一次不成功的“物质-信息传输实验”。那个被复制的人只有半个小时的生命,他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其“原版”犹豫再三再不敢去作的事情,向心上人求爱。更有趣的是,在他这么作的时候,他的本体仍然活着,并试图阻他。
  电话线在一些科幻小说里,成为物质信息传输法的载体。在韩松的《电话之旅》中,电话成为普遍的交通工具。接线员甚至负有任务,防止外敌从电话线中入侵。在科幻小说《午夜的电话铃》(傅雪峰著)中,这种传输法成为贵妇人劳兰排解寂寞生活的工具。由于电话号码拨错,她误入一个陌生男人的家,从而引发一系列闹剧

18

主题

73

存在感

10

活跃日
喵~离线 非正太之奇迹
 5 

SOS团二星级★★

21楼
发表于 2010/10/03 | 编辑
全世界共有两千多个民族。文化各异,语言不同。生活方式天差地别。但有一件事,却是任何一个民族的先祖都做过的,无论其文明长久还是短暂,先进还是落后,无论他们起源于地球的哪个角落,那就是通过拜神祷告来改变天气。
  是的,渴望风调雨顺,渴望理解天气的奥秘,进而用人力控制天气,这是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的梦想,可能是最重要的几个传统梦想之一。当笔者开始创作本文时,全国气候变化异常,北京、上海都出现了导致重大损失,乃至伤亡的暴雨,恐怕更会使不少人都在期盼着那一天的到来:人类最终可以准确地预测天气,进而控制天气。在诸如此类的梦想和愿意的驱动下,天气题材在科幻作品里一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份额。
  要想改造自然,必先了解自然。所以,笔者先介绍一下科幻中的天气预测题材。在此基础上,人类才能进一步实现天气控制。
  第一节:天气预测
  虽然风雨雷电都需要预测,并且气象学上也还没有任何一个领域达到百分之百的准确预测水平。但在整个气象预测领域里,龙卷风预测却倍受科幻作家喜爱。几乎占据了所有此类题材的半壁。
  龙卷风是大气中最猛烈的风暴。并且先兆极短,可谓来无影去无踪。虽然龙卷风的持续时间平均只有十几分钟,但却象大轰炸一样可以导致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如今气象学家对龙卷风的预测,远不及对降雨、阴晴等大规模天气变化的预测那么准确。
  当然,科幻中盛行龙卷风题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龙卷风“盛产”于美国——它是世界上遭遇龙卷风最多的国家,又是世界上科幻作品出产最多的国家。两厢结合,于是我们就看到许多描写龙卷风的美国科幻作品。
  这里面的代表作,当然就是科幻电影《龙卷风》(Twister)了。影片女主人公乔的父亲在一次龙卷风中死亡。长大以后,她成为气象学家,立志研究龙卷风的预报方法。乔的丈夫比尔也是位杰出的气象学家,被称为“人类气压计”,可以“读出风暴的思想”。他设计了专门用来研究龙卷风内部结构的探测仪器“特萝茜”。这是一个冰箱大小的容器,里面放着成百上千的微型传感器。如果把一台“特萝茜”送入龙卷风柱,传感器被卷进风柱核心,研究人员就能够在安全范围内得到龙卷风内部的信息资料。
  拥有这些资料后,人类对龙卷风的预警时间将会从三分钟提高到十五分钟。仅仅只提高了这么短的时间,但在龙卷风预报史上却是划时代的进步。而且足以使灾民避入地下室,保住性命。
  影片中,乔的考查队一共制造了四台“特萝茜”。他们必须将它送到龙卷风经过的道路上。所以,当人们纷纷逃离龙卷风的“摧毁路径”时,气象勇士们却要一次次冲向这个来无影去无踪的恶魔。
  除了人与自然的冲突,电影里还有人类之间的冲突:比尔和乔感情破裂,正在办离婚手续,并且已经离开了研究团队。比尔以前的同事乔纳斯盗取他的创意,制造了“DOT3号数位直角电子测量仪”。乔纳斯依靠大财团的资助,另外组成龙卷风研究团队。他拥有先进设备,但缺乏科研灵感,只能跟在乔的团队后面找机会。两个科研团队在追逐龙卷风时形成了竞争。比尔则出于对乔纳斯的愤怒,答应暂时与妻子合作。经历了三次失败后,他们成功地把最后一台“特罗茜”送入龙卷风核心。而乔纳斯则因为刚愎自用,被卷入最强烈的5F级龙卷风,死于非命。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的策划人正是小说《侏罗纪公园》的作者米切尔。克莱顿。所以,影片秉乘了他的一惯风格:将丰富的技术知识巧妙地穿插在作品里,使观众形成十分真实的印象。
  影片里到处都是气象学的细节:比如专用地图应该卷起来,不能折叠;比尔用手扬沙的方法测风向变化;等等。影片中经常出现的风向标,科研车辆上画着的龙卷风,也创造了真实的气象学氛围。当然,更有大量气象学专业知识融汇其中,比如衡量龙卷风强度的“藤田强度等级”,还有“摧毁路径”、“下降气流”、“微流爆”、“中气层”等概念。这些概念和影片中房倒屋塌,乱云飞卷的场面配合在一起,不仅不枯燥,而且令故事更加惊心动魄。那一个比一个强大的龙卷风,也仿佛武侠小说里的邪派武师,从低到高陆续出现,逐次考验人类的意志力。
  到了科幻片《龙卷风警报》(Twisterstorm)中,龙卷风预测技术已经跨过了探索阶段,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哈哈,当然,这是两部互不联系的电影,只是使用了同样的题材。现实中,美国气象部门发布的龙卷风预报百分之七十五是错误的,这使得人们并不重视龙卷风预报。在《龙卷风警报》里,镇长托蒂有一句台词:过去没有人能预测出龙卷风和地震,将来也不会有。这可以侧面反映这些预测技术还处在艰难探索中。
  影片里,气象学家阿雷西在一次龙卷风灾害中失去了妻子,于是立志搞出有实用价值的龙卷风预测系统。他的女儿蒂梅萨亲眼目睹母亲被龙卷风带走,长大以后也帮助父亲开发这个系统。但蒂梅萨最后失去了信心,认为它永远也搞不出来,便转到电视台去作了天气预报员。
  后来,在电脑程序员斯科特的帮助下,阿雷西成功地完成了预测系统,它的效率惊人,甚至可以提前一天预测出几百公里外的龙卷风。但是,由于先前的预测失败已经被电视台直播出去,没有人相信阿雷西能获得成功。
  偏远小镇杜里巴贝特正在组织庆祝建镇一百周年的纪念活动,并以此作为旅游资源,吸引外地游客。“阿雷西系统”预测到,将有最强大的五F级龙卷风在周年纪念这天袭击杜里巴贝特。阿雷西、斯科特,以及对父亲的工作恢复信心的蒂梅萨一起来到小镇。他们不仅要努力说服当地居民相信这个预测,而且还要面对镇长托蒂和警长的阻碍。这些人努力要使纪念活动正常进行,并且视阿雷西为妖言惑众的“算命师”,甚至关押了助手斯科特。最后,三个真正的预测家经过许多努力,终于说服大家,在龙卷风到达小镇之前将大家转移到钢筋水泥的安全建筑物里。
  在笔者出生那年,天津市里发生过一次龙卷风,曾经将某工厂的金属大罐吸上天空。笔者创作这篇文章的同时,江苏苏州工业园阳澄湖也刚发生了高达千米的水龙卷,轰动一时。中国虽然不是“龙卷风大国”,但预防它的袭击,仍然是中国气象学家们努力追求的重点。
  第二节:天气控制
  在科幻作品里,最简单的天气控制,莫过于意念控制。实际上,古代的巫术便有意念控制的色彩包含在内。但从向神祈雨,到用意念、用心理因素来控制天气,毕竟是从神话向科幻走进了一步。单凭个人意念便能翻云覆雨,虽然缺乏科学根据,但已经不再以“魔法”为基础了。《X档案》第六季中有一个故事名叫《therainking》,直译为“雨王”,讲的便是一个能用心理因素改变天气的人。
  《雨王》的故事发生在美国一个偏远闭塞的克罗县。该县忽逢几十年不遇的大旱。一个名叫达里尔。穆兹的单身汉声称自己能够意念致雨,果然百试百灵。克罗县县长忽发奇想,认为正是穆兹制造了干旱,然后又用造雨来赚钱。由于这个理由十分荒谬,别人无法理解,县长只好从遥远的华盛顿搬请专攻“灵异事件”的X档案组长穆德前来调查。
  穆德和坚持不相信灵异事件的组员斯卡丽来到穆兹求雨的现场,发现穆兹只是个破落的单身汉,在几个月前一次冰雹中遇到车祸,断了腿。他嗜酒,好色,爱跳劲舞,总之,完全不象是“有道之人”。但他又确实能够在一阵狂舞后引来阵雨。
  深夜,穆德和斯卡丽住的小旅馆外突然刮起龙卷风,一只母牛被风卷起,砸到穆德的房间里。一个名叫席拉的电视台女工作人员找到他们,声称这些奇怪天气都是自己不慎所致。席拉回忆说,自己在恋爱时遇到龙卷风,结婚时遇到夏季雪,离婚时遇到怪云。所以,肯定是自己的情绪导致了怪异的天气。穆兹曾和她订婚。虽然双手已经分手,但她还爱着穆兹,所以内心里反感FBI对他的调查。她认为,正是这种情绪导致了危害两个侦探的微型龙卷风。
  但是,穆德经过调查却认为,真正的“雨王”是当地电视台播报天气预报节目的霍尔曼。哈特。霍尔曼生性内向,从高中同学时起他就爱着席拉,但却不敢表达。所以,每逢后者婚姻变化的重要时刻,他的内心便骤起波澜,导致天气随之骤变。霍尔曼清楚自己拥有这种特殊能力,但并不能凭意识控制它。而穆兹之所以经常成功降雨,正是因为霍尔曼对他的断腿抱有内疚心理所致。
  虽然案情大白,但由于席拉又爱上了穆德,霍尔曼更为郁闷。结果,克罗县开始下起瓢泼大雨。家乡干旱与洪涝都成了霍尔曼个人心情的副产品。而穆德和斯卡丽则从探员变成了婚姻问题专家。他们费尽心血,终于让霍尔曼成功求婚。霍尔曼从此婚姻幸福,心情舒畅,克罗县也从此风调雨顺。
  当然,仅个人精神作用便呼风唤雨,多少有些缺乏可信性。如果从技术含量上讲,人工天气控制的经典之作,要数中国科幻作家刘兴诗创作的短篇《北方的云》。此篇虽然不长,但技术细节十分充实,堪称天气控制的设计书。
  在这个经典短篇里,中国已经实现了人工天气控制技术,还建立了“天气管理局”,可以制造局部小气候。比如,可以为一场重要的足球比赛创造一个晴天。天气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又称为“天气调度员”。按照各地提交的天气要求进行服务。
  某年初冬,内蒙古浑善达克沙漠边缘的克什克腾旗农业实验站遭遇地震,输水系统瘫痪。站里的农作物必须在一周内恢复供水。他们便向“北京天气管理局”救助。天气管理局通过监视网,发现渤海湾上空有一股气流登陆,途径实验站所在地区。
  于是,天气管理局派出热核蒸发器,在气流路过的官厅、密云两水库蒸发大量水汽,输入气流。但由于缺少走向控制,这股携带大量水汽的气流偏离了实验站所在地区。稍后,又有一股气流从渤海湾登陆,这次,除了热核蒸发器外,天气管理局还在气流行进前方建立人工低气压区,引导含水气流到达目标上空。终于降雨成功。
  但是,由于雨量不足,实验站的农作物只是暂时缓解旱情。而在冬季的中国北方,自东南往西北方向去的气流少而又少。在总结前两次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天气管理局干脆投入大量热核蒸发器,直接将渤海湾的水蒸发出来,形[x]造气流,再通过人工低气压导向,护送到目的地。《北方的云》在技术细节方面的精确性,在中外气象题材的科幻小说中非常突出。
  在培养了整整一代中国科幻迷的《小灵通漫游未来》中,也有一段天气控制的描写。当未来市要举行第八届全市运动会时,经各单位协商同意,将运动会期间的天气控制为市区晴天,郊区下雨,沿海晒盐场一带又是晴天,保证晒盐工作正常进行。
  海峡对面,台湾科幻作家方以庸的短篇《维纳斯的忧郁》里,天气控制也是重要背景。小说里,已经出现了“气象联合服务中心”,可以造雨灌溉,清洗街道,用人造闪电合成氮肥,甚至可以制造人工彩虹供人欣赏。主人公静怡则是“微型气象管理师”,她的影响力超过了“立法委员”。
  《复仇者》电影版也是“天气控制”题材里的科幻电影佳作。《复仇者》本是一套英国的科幻电视剧集,涉及科幻题材众多。而电影版到目前为止只拍摄了一部,讲的就是天气控制。这个题材对于一个英国背景的科幻电影来说非常合适,因为英伦三岛气候出名的变化无常。甚至,象中国人见面问“吃了没有?”一样,英国人见面就以谈论天气为开场白。
  影片里,英国已经研制成功了天气控制体系“普罗斯珀瑞”,覆盖整个英伦三岛。其主持人是比尔夫人。某日,一个和她一模一样的女人进入“普罗斯珀瑞”控制中心,破坏了该系统。*暗探斯蒂德受命调查此案。故事便从此展开。
  实际上,“普罗斯珀瑞”的原始设计出自一个名叫August(八月)的气象学家。“八月”出生于气象世家,家庭里的每个孩子都以代表不同气候的月份命名。“八月”刚刚懂事,父亲就让他看云识天气,从此一步步成为世界顶极气象专家。
  后来,“八月”发明了通过改变空气离子成份来控制天气的方法,并提供给英国*。但英国*并未接受他的价格,更在系统建立后借故将他逐出。“八月”图谋报复,便以幕后人身份建立了“梦境天气公司”。这个公司发展出更为高级的天气控制技术,可以制造范围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微型气候,如微型暴雨、微型雷电、微型大雪、微型龙卷风等等。他们可以提供适当的天气给小型农场等企业。梦境天气公司借此聚捡大量财富后,便在伦敦泰吾士河上购买一个小岛,建立天气控制基地。
  一切就绪后,“八月”制造恶劣天气袭击伦敦:雷电击毁大笨钟,龙卷风摧毁泰晤士河上的桥梁,掀翻公共汽车,大雪覆盖了所有街道,气温每时每刻都在下降。然后,“八月”恐吓英国*,必须将每年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交给他,以换取好天气。虽然是反面角色,但“八月”的狂言也间接反应了人类的梦想:从此,操纵天气的不再是上帝,而是我!最后,斯蒂德和比尔夫人潜入小岛,消灭“八月”,并摧毁了整个系统。
  由于可以制造紧张激烈的情节,因此,在天气控制题材里,描写“气象战”的作品远多于和平控制天气的故事。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前苏联科幻大师的别利亚耶夫创作了《空气贩子》。这篇科幻小说里出现了世界范围的气象战场面,可能是科幻作品里最为壮阔的气象战了。
  小说的背景就是作品诞生的三十年代。英国一个名叫贝利的富豪组织一批气象专家建立北极探险队,乘船考查北极。但在北极圈附近突然失踪。三年后,世界各地风向缓慢地发生变化。当时并没有气象卫星,各国又处在准战争的对立状态,气象资料交流不畅。经过效率不高的长时间调查,才发现大多数风向偏向北方,导致赤道降温、北极升温。
  各国气象学家均无法解释这一现象。苏联科学家更发现,所有这些风最后都集中在苏联境内雅库特共和国维尔霍扬斯克地区的某处山脉里。于是,他们派出气象学家彼德罗维奇前去考查。
  雅库特临近北极圈,人迹罕见,交通不便,就是飞机也极少能够接近。彼德罗维奇找到当地猎人尼科拉,请他带自己到估测中的风向中心去。不料尼科拉知道这个地点却极为恐惧。他告诉后者,雅库特民族流传着神话,那是大地之神埃。泰翁在呼吸,它每一千年吸一口气,再一千年呼一口气。现在正是它吸气的一千年。而彼德罗维奇要考查的地方,正是传说中“埃。泰翁的鼻孔。”!小说便在这种神秘的气氛中开始了。
  最后,尼科拉还是鼓足勇气,带着彼德罗维奇来到了“埃。泰翁的鼻孔”处。那是一个死火山。周围的风汇集到这里形成强烈旋涡,将山石树木连根拨起,卷入火山深处。两个冒险家也不例外。但火山深处的人救了他们。在那里,他们发现了传闻中失踪三年的贝利。
  原来,贝利早有预谋,制造了失事的假象。现在,他正带领那批科学家,在火山口里建立巨大的抽风系统。将空气吸入,再用高压制造出液化氧、液化氮、液化氢等,进而制造出硝氨等产品。彼德罗维奇因为是气象专家,被扣留下来,强迫参加由科学家恩格尔布雷克特领导的科研小组,进一步完善这种气象武器。尼科拉则同时被扣留,去清理抽风口中的杂物。
  经过一番周围布置,尼科拉逃出了死火山基地,将情况汇报给苏联*。此时,世界气候已经大变。各地气压均下降,人们呼吸困难,飞机操作颇颇出事。苏联*派飞机轰炸死火山,而贝利的部下则制造强大的龙卷风赶走苏联空军,并发动暴风雪,使苏联陆军无法靠近。贝利还示范了小型空气*,将它们推到山坡上,通过升温自动引爆。空气弹引起的狂风竟然一直吹到伦敦,沿途摧毁了无数城市和村庄。
  贝利终于向全世界公开自己的存在,并要各国*与其谈判,购买空气。最后,苏联的特种兵部队钻透山崖,进入死火山基地,突然出现在贝利面前。贝利促不提防,只好自尽。而其自杀的方式也与小说主题相吻合:他吞下了压缩几千倍的固体空气丸,将自己炸成碎片,同时还引发了一场小小的狂风。
  人类控制天气,最主要的障碍其实很简单,就是人类拥有的能量无法与天气这种全球系统抗衡。一场飓风每天释放的能量,相当到美国每天发电量的8000倍。可见,直接去扭转天气的能量是人类无法解决的。小说里给出合理假定:世界气候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平衡的系统,贝利的所作所为恰好破坏了平衡,也就是四两拨动了千斤。
  在中国科幻作家金涛的《台风行动》中,制造气象武器的阴谋家是某国*。海岛专家赵鹏随海洋考查队北太平洋阿留申海沟考查,突然遇到幽灵岛升出海面,不久又消失。此时,联合国海洋委员会也多次接到关于幽灵岛的报告,便准备召开一次专题会议。赵鹏应邀去法国赴会。途中突然遇到小型台风拦截,被迫降落在泰国的旅游盛地普吉市。
  同机还有一位年迈的空气动力学专家李壮飞。李壮飞研究人工控制台风多年,对台风规律十分熟悉。他认定这个季节在普吉不可能有台风。李壮飞正准备在转机途中调查此事,不料突然失踪。而普吉海滩外面又升起“幽灵岛”,伴随着形成了怪异的风暴和光波。
  赵鹏在海滨旅馆遇到自称是李壮飞青年时期恋人的玛格丽特。后者讲述了李年轻时在法国研究台风控制的经历,以及两人相爱的过程,骗得赵鹏信任,窃取了李留下的科研成果。但玛格丽特在逃走时,被早已暗中控制一切的泰国警方抓获。原来,这一切都是某超级大国的阴谋,他们几十年来,长期跟踪李壮飞的研究过程,吸取他的研究成果,研制出能够在海上控制台风的装置,就是那时隐时现的幽灵岛。但缺乏最重要的数据来提升这种气象武器的威力。便设置了绑架阴谋。李壮飞从该国间谍的控制中设法脱逃出来,并利用自己的武器知识巧妙地炸毁了幽灵岛。
  当然,今天,人类还没有可能在这么大范围内的影响天气。但如果呼风唤雨的是外星人,那就另当别论了。系列科幻电影《天袭臭氧层》(TheSecondarrival)讲的就是外星人改造地球天气的故事。
  在这部电影里,一群体形上和地球人类似的外星人通过化妆术,悄悄混入人类社会,并且控制了一些关键部门。但以他们的武力,还不敢大规模入侵地球。这些外星人基本适应地球环境,惟一的缺点是他们不适应寒冷。在冰库、人造滑冰场等环境里就会死亡。而人类认为是温暖的天气,对他们来说也是寒冷的。
  于是,这群外星人先头部队进行的主要工作,就是偷偷改变地球气候,令大气温度上升,直到适合他们大规模移民。由于第三世界环保体制不建全,外星人选择一些建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核电站,在电站的下面秘密设置了天气改造基地,从那里向天空发射能量团,使气温逐渐提高。这样,人类凭借现有技术无法区别是核电站运转造成的影响,还是另有原因。预计用十年多的时候,地球的天气便会合适他们生存,当然,也就不再适合人类的生存。
  一时间,天气变化导致人心慌恐。在该系列的第一集里,气象学家沙明斯最终进入墨西哥某核电站下面,潜入外星人基地,调查出这个秘密。并且用冷冻装置击退了追捕他的外星人。但他未能让人类社会接受他的结论,自己反而被外星人杀害。
  在第二集里,他那英俊而又智商较低的弟弟收到兄长留下的情报,继续与外星人的天气改造阴谋作斗争。最终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外星人的技术摧毁了他们的天气控制中心。
  如今,每到天气对流剧烈的夏天,在某个阴云密布的时候,从笔者住宅这里就能听到炮声,看到炮弹在云层里爆炸的闪光。那些炮弹将碘化银送入含水云层,以增加降雨量,缓解干旱。虽然这种手段还比不上科幻小说中描写得那样神奇,但对于只能登坛设法的古人来说,已经是属于神仙世界的事情了。人类对天气控制的努力永远不会停止。而我们从本章中看到的那些奇思妙想,或许也都有实现的可能。

18

主题

73

存在感

10

活跃日
喵~离线 非正太之奇迹
 5 

SOS团二星级★★

22楼
发表于 2010/10/03 | 编辑
 科幻之笔不能回溯历史?或者,科幻作家只能通过时间旅行这个题材去触摸历史?以前或许是这样,但“古代科技”题材出现以后,科幻作家们终于可以把视野覆盖到整个时间长河中了。在这其中,一些作品尝试去反映虚拟科技史。另一部分则描写超现实的古代科技。它们都是把田园风光和科学技术合而为一的。
  第一节:虚拟科技史
  “其实还有许多无名英雄已经搞过这方面的事了,只不过因为技术原因无法做成,又没有专门机构做记载,所以流传下来的文件就少得很了。”《飞呀飞》《2002年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312页。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翻开科技史,我们可以找到各类重大科学发现,或者科技发明的日期、经过。这是正史。基于同样的发现与发明,把时间大大提前,便是本节的内容了。在本节中出现的科技内容,比今天的要差许多,但它仍然属于科幻小说。这与人们对科幻的传统认识大相径庭。
  最早的虚拟科技史故事,是法国作家大罗尼的《火战》。小说描写了几万年前,一个原人部落火种熄灭,派出斗士四外寻火的冒险历程。该作品八十年代初被搬上银幕。在《火战》中,作者精细地描写了采集火种、制造火种和保存火种的技术。不同原人部落间的水平差异,完全由对火种的控制决定。这是人类最早的技术进步。
  《飞呀飞》也是一部描写虚拟科技史的佳作:晚清时分,各国发明家相约在武汉长江中的天兴洲进行飞行器比赛。当地的方福、德先生等人搞到了明代万户绘制的火箭飞行器设计图,稍加变通后制造了一驾名为“咸与扬威”号的飞行器。届时,八国十几驾飞行器各展奇能。有的根本没上天,有的飞上天空,但没有安全落地。只有“咸与扬威”号正常上天,又平稳落地。成为人类第一次航空的记录。
  不过,由于在比赛中,几国侨民发生殴斗,各国*以为羞侮,对整个比赛就没有正式记录和报道。结果,几年后莱特兄弟的飞行器上了天。作者胡俊华不仅全面地介绍了当时存在的各种飞行方案,更对晚清时代中国科技水平有准确地叙述。
  1492年10月12日,哥仑布踏上巴哈马土地。这不仅是世界政治史、民族史、经济史的重要篇章,而且也是科技史的重要一页。它意味着航海技术进步取得的重大成就。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作家刘兴诗创作了《美洲来的哥伦布》,反过来描写了古代印弟安人到达英国的故事,便是典型的虚拟科技史。
  小说中,苏格兰苔斯蒙特湖底发现了印弟安式样的独木舟,经碳十四半衰期测定,年代久远到五千年前……主人公为了证明印弟安人率先到达过欧洲,驾驶独木舟,在没有现代科技支持的情况下从美洲来到欧洲。
  十九世纪初,英国数学家巴贝奇制定了最初的程序原理。由于当时的机械条件无法达到足够的运算速度,计算机直到一百多年后才成为现实。1990年,美国作家吉布森和斯特林创作了科幻小说《差分引擎》。小说里,巴贝奇于1820年建造出了计算机。几十年后,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反乌托邦社会。
  在《国家机密》中,郑军虚拟了英国数学家巴贝奇研制计算机的故事。在小说中,英国*敏锐地查觉巴贝奇这项发明的意义,由国家出资建造了巨大的蒸汽计算机。大陆某敌对国家了解这项工程后深感忧虑,派精通数学的间谍混入巴贝奇学园,破坏计算机。小说中不仅出现了许多十九世纪早期的数学家,而且反映了当时机械唯物论占主导地位的思想状态。
  第二节:超现实的古代科技
  上面出现的,都是业已实现的科技进步。只不过,作者们“戏说历史”,赋予其特殊的艺术效果。而在本节里,出现的是极其先进的古代科技,甚至今人也无法仿造。当然,这些先进技术往往来历不明。
  倪匡的《古声》,描写了古人制造的磁刻录系统。那是一些纹理细菌的瓷盘,记录着古代的音乐。
  在寓言式的短篇科幻《长城》中,大陆作家韩松描写了遍布全世界的宏伟长城。最初的一段从华盛顿某工地挖出来,后来单是从美国就挖掘出几千公里古长城。再后来,世界各大洲都挖掘出了古长城。而筑城技术,最初那些遗迹和中国长城的某些段落一样,是板筑夯土建筑。后来逐渐涌出出更高级别的技术,甚至从中挖掘出碳纳米管!
  《大地的素描》中,郑军描写了古代遗留的世界全图。大月氏人建立的贵霜帝国,曾经是与汉和罗马并列的强大帝国,可惜昙花一现。《大地的素描》以贵霜鼎盛时期为背景,描写了一套不知来历的世界地图帮助他们打天下的故事。古代测绘技术落后,地图误差巨大。而这套地图正是帮助他们战胜对手的至宝。不过,热衷佛法的傀儡国王最终销毁了这套地图,也中断了王朝的历史。

18

主题

73

存在感

10

活跃日
喵~离线 非正太之奇迹
 5 

SOS团二星级★★

23楼
发表于 2010/10/03 | 编辑
除了上面这类比较系统的幻想外,科幻小说里还有许多技术奇迹。在本章里一并介绍。建筑奇观介绍了地上和天上的巨型建筑。体能放大器也是古老梦想的今日延续。天幕常常与环境污染联系在一起,以科技之福消解科技之祸。纳米技术出现较晚,但已经进入了科幻作家的视野。从古代的祈雨开始,人类就渴望进行大气控制。在这一节,大气控制是由科学技术实现的。而星球改造无疑是所有技术奇迹中最大的奇迹。
  第一节:建筑奇观
  自从金字塔开始,庞大的建筑物就令人叹为观止。9.11事件中倒掉的世贸中心,堪称建筑之最。峰值时能容纳十万人,平时也有五万人在里面生活和游览。要知道,公元一千年时伦敦和巴黎都只有五万居民。如今,美国人正准备在世贸中心的原址,建造更加宏伟的建筑。
  不过,和科幻作家笔下的巨型单体城市相比,它就算不上什么了。阿西莫夫在代表作《钢窟》里,描写了一座座实际上是单体建筑的城市。每个城市容纳千万人口,全部包在密封的罩子里。而在城市之间,则是荒漠般的原野,寸草不生。城市居民都不敢到外面去。
  科幻电影《特警判官》使用了同样的背景:一座建筑于北美的巨型城市,可容纳六千万人!顶端由透明幕罩密封起来。阳光可以照射到耸入高空的巨厦里,内部气候完全由人工调节。巨城里充满超豪华的生活设施和现代技术,而在城市外面,则是“被诅咒的大地”,荒凉冷漠,遍布核辐射。只有被逐出城市的人在那里过着没有文明的生活。
  巨城完全自给自足,所以城市和外界的大门只有放逐人犯时才打开。一旦被逐出将永远无法返回。经过许多年,史泰隆扮演的主人公爵德被放逐后,才从巨城的垃圾焚烧管里,利用三十秒的喷焰间隔跑了进去。
  在地球之外,太空更是建筑巨物的好地方。和宇宙飞船不同,虽然这些太空城也在高速运动,但它们和星体间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可以把它们视为在太空中的建筑。
  在《星球大战》里,银河帝国建造了巨大的太空堡垒——死星。那是一颗圆形的金属星球,远远望去就是太空中的一颗天然星球那么大,里面可以容纳无数战舰和士兵。最大的太空战列舰和它相比象是一片树叶。死星聚集的能量一次可以炸毁一颗行星。在该系列的第一集里,死星孤悬天际,没有对比物,看不出它的大小。而在第三集里,新的死星在一颗叫“恩多”的行星旁边被建造。画面上看,它似乎有月亮的几分之一那么大。
  在随后几年出版的《银河英雄传说》里,日本作家田中芳树用大量篇幅,具体地描写了类似的战斗堡垒——伊谢尔伦要塞。单是“要塞”这个名称便体现了它的固定性质。这也是一个球形人造星球,有六十公里直径,内部隔为数千层。可以养活两百万官兵和他们的三百万亲属,有学校、医院、运动场、淡水厂和人造森林,构成一个五百万人的自给自足的大城市。
  要塞的表面由超强度钢、反光镜,结晶纤维和特种陶瓷制成,共四层,形成不可击破的装甲。而它的主炮——雷神之锤则是宇宙间最强大的单发武器,一次发射可以毁灭一百艘战舰。靠着内部的人工生活环境和食品制造系统,伊谢尔伦完全自给自足。小说发展到后面,它甚至可以成为了个独立的小国——依谢尔伦共和国的基础。
  更大的奇观,要属拉里。尼文在《圆环世界》里描写的外星人太空城了。八百年以后,人类已经能够进入宇宙深处。他们发现,有一颗遥远的恒星,它的光芒被周期性地遮住。后来才知道,原来那个星系的文明种族建筑了直径一亿五千万公里的环形太空城,这个直径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圆环的模样象一个车胎,恒星正在它的轴心位置。“车胎”和恒星之间,建造了一批用来吸收恒星能量的“阴影方块”。每个“阴影方块”长250万英里、宽100万英里,它们由一根超级绳索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内环。它们吸收的能量完全可以供太空城使用,通过间断地遮盖恒星,还可以在太空城里形成昼夜效果。
  这个“车胎”本身内径也有一百九十万公里,相当于地球赤道长度的四十倍。整个表面积则是地球的300万倍!即使光线绕环星一周,也需要一个小时!环星某处内表面有一个被小行星击出的“鼓包”,高达八千公里,被探险家称为“上帝的拳头”。环星内部是空的,环星制造者建造了许多“梦幻楼”,它们是可以自己飘浮在空中的机器城市。不过,当人类和其他星球的探险家来到这里时,环形太空城已经被废弃。这些“梦幻楼”摔得到处都是。
  第二节:体能放大器
  通过机械放大人体功能,也是科幻作家们喜欢的一类题材。和前面作讲的“人机合体”不同。在彻底的人机合体中,人的身体被大范围切割、拼接、改造,并且不可剥离。而“机器辅助体能放大器”则是在不改造人体的情况下,将人体神经活动时发出的微量电流输送到机器中进行操纵。这样作,并不是要去改造人体,而是省去了按钮、手柄等中间环节。使人和机器结合得更紧密。
  冷战时代的科幻名篇《火狐》中,苏联人制造的最新型米格战机便可以将驾驶员的思维信号直接转化成作战指令。海因莱因的《星舰部队》也使用上了类似构思。如今,这样的人机结合虽然还没有在科学家的实验室里见到,但我们在电子游戏厅里,却可以见到许多类似的场面,只不过那种合体感觉是虚幻的。
  在成龙的近作《燕尾服》中,一套间谍用燕尾服成了影片的主要线索。穿上它,人们的打斗能力倍增。在《海精灵》(宋别离著)中,从纯水里练制的“水膜衣”涂在身上,可以减少水的阻力。
  第三节:天幕
  “天幕”也是经常出现在科幻作品里的人工奇迹。建立“天幕”的动机,一般是为了挡住强烈的宇宙辐射。美国作家大卫。赫尔的《天幕坠落》就是“天幕”题材的代表作。由于臭氧层消失,紫外线直达地球,人类生存受到威胁,只好移居地下。许多人患上皮肤癌。于是,人类试图建造“天幕”。那是一层仅有几微米厚的薄膜,总面积有几百万平方英里,覆盖了所有地球表面的天空,可以在透过阳光的同时,滤掉紫外线和宇宙辐射。
  建造天幕的飞船在太空中喷出细细的双分子丝,遇到真空后就膨胀成为薄膜。不过,一场千年不遇的太阳能风暴光临地球,威力之猛超过人类的预测,它摧毁了遮阳幕的控制系统,将它驱赶到大气层,四分五裂,在天空象晚霞那样熠熠生辉。
  在科幻电影《挑战者》里,“天幕”也是主要背景。不过这个“天幕”并非实物,而是一种电磁波。它干脆将阳光的所有成份全部屏蔽在外。从“天幕”建立的那天起,人类便再没有看到过白天,每时每刻出现在天空的,只有极光般的变幻无穷的光幕。二十年后,长大的新一代青年试图毁掉这个天幕,重见阳光。因为他们发现,外面的臭氧层早已恢复正常,而“天幕公司”为了垄断利润,向全人类隐瞒着这一事实。
  第四节: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出现时间并不长,不久前才成为社会热点。科幻作家们也敏感地将它摄入到作品中。中国科幻作家王麟在《纳米杀手》中,设想了一种肉眼看不到的可怕武器。那是通过纳米技术制造出来的微型机器人,它们可以很便宜地制造出来,成千上万地进入人体,然后从内部杀出,受害者全身出现无数创伤死去。由于肉眼看不到这么微小的武器,纳米杀手防不胜防。
  而在郑军的《虫飞蚁走也惊魂》中,苍蝇般大小的*、蚁子般大小的*都被开发出来。不过,这么小的武器不可能惊天动地大爆炸,它们被用来摧毁同样微型的一些关键目标。
  第五节:星球改造
  把整个星球进行改造,直至变[x]体能够适应的,类似于地球表面的环境,这种浩大的“行星改造工程”也是科幻作家们十分喜欢的题材。美国的天文学家兼科幻作家卡尔。萨根(CarlSagan)就指出,金星上的高温主要由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所导致。如果把低等藻类投放到金星表面,令其大量繁殖,那么便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氧气,并且让金星表面的温度下降,直到人类能够呼吸。
  萨根并非第一个提出行星改造工程的人,远在1930年,英国科幻作家、哲学家斯*尔顿(OlafStapledon,1866、5、10——1950、9、6)在经典科幻小说《最后和最初的人》中,就描述了把金星海洋进行电解以释放出氧气的宏伟过程。后来,科幻作家安德森(FoulAnderson)在小说《豪雨》中,再次描述了改造金星的过程。克拉克在《火星之砂》中去“改造火星”。格利戈里。本福德GregoryBenford)则在《木星计划》中“改造”木星的卫星伽尼美。
  大自然把地球改造成今天这个样子,前后花了数十亿年。用人工方式改造一个行星,怎么也得耗费数以万载的时光。这是严肃的科幻作家们早就想到的。这份漫长反衬着科学院的宏伟和寂寞。不过,在美国科幻片《火星计划》中,人类只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就让宇航员能够在火星表面摘掉头盔呼吸。而在《全面回忆》里,更是用机器加工火星深处的冰,很快让火星红色的天空变成了蓝色。当然大家不必认真,那只是电影艺术家在喧染情节而已。
  毕竟我们自己的星球还没有到无法居住的地步,改造邻居尚未提到科学家的日程上来。这些“行星改造方案”的现实意义,还在于让人们看到生态圈是怎样一个系统,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地爱护它。

18

主题

73

存在感

10

活跃日
喵~离线 非正太之奇迹
 5 

SOS团二星级★★

24楼
发表于 2010/10/03 | 编辑
多年前,死在圣母峰的探险家乔治。玛洛里生前被人问及为何爬圣母峰?他说,因为山在那里!太空在那里,我们就得去征服。这是科幻电影《猫族入地球》Asterodid的开场白。正是这种豪情,激励着人们最终飞上太空。
  从直观上讲,宇宙中的物质可以分为两部分——星球和它们周围的空间。由于星球表面可以更方面地当作舞台,异星风光是科幻作品里被描写得最充分的部分。当然,“空间”并不等于虚空,所以我们还要了解某些宇宙奇观。
  第一节:异星风光
  威尔斯的代表作《首批登上月球的人》创作于1901年。那时候不仅已经有很发达的月球科学知识,更有凡尔纳的《环月旅行》创作于前。威尔斯要想吸引读者,必须拿出点新鲜货。于是,他大胆地幻想了一个五彩斑澜的月球世界。那个月球表面有空气存在,只不过在背着太阳的一面,由于零下一百多度的奇寒,空气凝结成固体。随着太阳的缓慢下落,空中雪花纷纷。而太阳升起时则一片蒸汽缭绕。
  有空气就有生命。威尔斯的月球上生长着巨大的蘑菇,形成一片片蘑菇林。地球人走在里面象是小甲虫。它们从日出到夜晚降临就是一个生命周期。不过大家要记得,月球一日相当于地球半月。除了不动弹的蘑菇,月面上还有鲸鱼般大小的巨兽缓缓地爬动着,它们体长七十多米,肚围就有二十米。
  当然,这里还有智慧的月球人。他们是一种蚁类生物,除了没发明航天外,其它科技水平都超过地球人。他们把月球内部钻成空洞。月面上的环形山便是他们挖出的土石!因为月球的重力远小于地球,月球生物的质地都很疏松。地球探险家一拳可以打穿月球人的身体!
  到了晚年,一向保守的凡尔纳也把幻想的胆量放开了,创作出名篇《流星追逐记》。某日,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小行星,经光谱分析测定竟然是由纯金构成,总重一百八十六万七千吨!当然,真实的宇宙中没有这样的小行星。科学怪人泽费兰。西达尔发明了引力波装置,悄悄地,慢慢地吸引它飞向地球。
  蒙在鼓里的人类受惊不少。因为这么大一块金子落到地面,并不就等于带来了财富,而只会使人们手里的黄金贬值!金融家们根据它的运行轨道从事投机,买空卖空。结果,这颗名副其实的“金星”掉进了格陵兰岛附近的大海里,算是结束了一场财富闹剧。
  在科幻作家笔下,与地球环境类似的火星是仅次于月球的热门宇航目标。十九世纪末,人们以为火星上有运河,所以也有智慧生命,也可以描写更多的传奇。美国早期科幻作家伯勒斯等人,干脆便是描写火星世界的专家。在他的代表作《火星公主》里,火星是类似美国西部的世界,上演着英雄美女的太空传奇。
  中国作家老舍在三十年代初创作的《猫城记》,是拥有世界影响的一部科幻小说。它的背景就是火星。上面生活着猫脸人身的智慧生物。到了布雷德伯里手中,火星更成为文明毁灭的地球人再生之地。
  金星是地球的姐妹行星,体积和地球仿佛。科幻作家们自然不会放过它。前苏联科幻大师别利亚耶夫的《跃入虚空》,就把故事背景放在金星。一群逃避地球上革命的资本家无处可去,乘坐飞船来到金星避难。那里有几百度的高温,浓厚的云层。逃难者最终无法忍受而返航。
  因为形象壮丽诡秘,而且来无影去无踪,彗星自古以来就受各文明古国的重视,并且赋予其不祥的含义。那么,当人类登临彗星表面,又能够看到什么呢?江苏作者杨道永在《与烈日擦肩而过》中,就让几个遇难的宇航员借彗星的运动脱离险境。那是一颗“掠日彗星”,当它飞临太阳时,最近处离太阳表面只有十三万公里,就象置身于锅炉内部一样。只是因为它速度极快,几个小时就能飞过太阳,才能保证不粉身碎骨。
  当宇航员们降临彗星表面后,最奇特的场面莫过于白昼来临,冰雪蒸发。由于没有空气,再加上表面狭小,那里的日出和地球上也完全不同:根本看不到太阳,而只是一片亮的令人无法直视的光幕,白里泛青,占据大半个天际。而几个宇航员随彗星进入日冕后,更在背对太阳的一面,目睹了惊心动魄的奇观。那是火狱般的太阳景观。最后,而当彗星终于越过太阳时,在巨大引力下结构受损,一分为二。在置身其上的宇宙员的眼里,那景象也堪称震憾心魄。
  到如今,太阳系里没有哪个角落能够游离在科幻作家的视野之外。属遍这个星系的已知世界,最不可能成为旅行目标的,大概就是太阳本身了。炼狱般的太阳不仅不欢迎人类,甚至连机器设备也不可能被送进去。但太阳也正在成为科幻作家们的新宠。
  一九五三年,布雷德伯里便描写了一艘结构复杂的太空船被派往太阳,从中取走其表面成份进行研究。不过,似乎地面上的光谱分析已经足够好地完成这个任务。于是,科幻作家们为太阳之旅设定了许多新目标。中国科幻作家王晋康在《拉格朗日坟场》中,让主人公鲁冰驾驶飞船飞向太阳,是为了毁灭世界上剩余的核弹。
  上面这些目的地还都是太阳系中已知的部分。太阳系里还有一个神秘所在吸引着科幻作家的注意,那就是若隐若现的“第十大行星”。要知道,第九大行星被人类发现至今,也不过几十年的时光。而冥王星的轨道摄动异常,一直令人渴望第十大行星的出现。
  中国科幻作家周宇坤就在小说《会合第十行星》中把它当成了目标。绿杨也在长篇小说《双子星》中,让他的太空英雄们来到第十大行星的身边。他这样描绘这颗半径485千米的未知星球:一块山峦起伏、怪石嶙峋的巨大岩石,地表上沟壑纵横、砾石遍地、寸草不生,十分冷漠荒凉。这个行星太小,所以保存不住大气。没有生命。
  让我们冲出太阳系吧,更远的深空早就在科幻作家的笔下熠熠生辉了。数百年前,天文学家以为地球绕日轨道是圆形,由于金星的轨道摄动,他们设想在和地球完全对称的太阳的那一面,有一颗“对拓星”。它的质量、大小,甚至表面特点都和地球一模一样,成为地球的镜子。美国科幻片《到太阳背面旅行》便以“对拓星”为题材。一对宇航员乘飞船上天,由于事故,失去了航线资料。他们又降落在“地球”上,但比预定时间快了一倍。这是一个与地球几乎各方面都完全一样的对拓星,但终究还是有些蛛丝蚂迹令他们产生疑问。影片结尾则暗示,和他们一样,一群对拓星派出的宇航员也迷失在地球上。
  当然,今天的天文学已经否定了对柘星的存在,不过科幻作家却可以在自己笔下描写“地球的镜像”。只是它们存在于更远的太空。
  中国科幻之父郑文光便创作了以《地球的镜像》为题目的科幻小说。宇宙中有一个乌伊齐德星,直译就是地球镜像。因为那上面大气是[x]的,草是品红色的,湖水是明[x],树叶是玫瑰红……一切都是地球同类物体颜色的补色。以至于在那里拍光学照片,彩色底片和地球上的照片看上去一样。乌伊齐德星有高度发达的人类。但人类宇航员到了那里时,只看到一些废弃的建筑。在一个废墟里,他们发现了许多录像,是几千年人类发展历史中的镜头,甚至包括几个宇航员亲人早年的生活画面。原来,乌伊齐德人恐惧地球人的暴力倾向,看到他们光临竟然逃离故乡。
  无独有偶,丹麦作家斯文。奥厄。马森在《摩涅莫辛涅之子》中,也描写了地球的镜像天体。摩涅莫辛涅是希腊神话中的记忆女神。以它命名的星球离地球1025光年,地球上的光信号漂散到那里,不出出于什么原理,都被加强并送回。于是,科学家就可以监测到2050年前的历史实况。全人类都把观看历史图像当成了时尚。
  波兰科幻作家列姆创作的《苏拉利斯之海》,也给我们提供了前所未见的宇宙奇观。苏拉利斯星球上的大海象生命一样拥有感觉,影响着那个星球上的一切,甚至可以影响它的轨道。而当人类宇航员在苏拉利斯星球降落后,这个海能够根据宇航员的思维,复制出他头脑里想的东西,甚至活人。而那个活人和真实的人完全一样!
  科幻迷没有不知道阿西莫夫大名的。他在二十岁时,创作了一个著名的短篇《日暮》。小说里描写了一个有六颗恒星的多星系统。其中有一个行星上生活着智慧人类。他们生活的行星不管怎么转,总会有至少一颗太阳照耀大地,于是他们从未见到过黑夜。
  不过,每两千年,由于多星系统的复杂轨道,会有一次日全食令黑夜光临大地。而从未见到过黑暗的人类都会疯掉,或者自杀,于是毁灭自己的文明。黑暗过去后,恢复原始状态的人类又在一片废墟上重新开始文明的发育,但没等到有人理解这个秘密,黑夜会又一次降临。这样的循环周而复始。小说描写了某次黑夜降临之时,一群学者终于发现了本星球文明反复毁灭之谜。他们竭力挽救,但终归于失败。他们又想把日全食的过程拍摄下来,让下一个文明周期里的人得知真想,但命运仍然不给他们机会。
  喜欢电玩的朋友,应该知道《沙丘》的大名。这个电子游戏就是根据同名科幻巨著改编的。作者赫伯物曾经在美国俄勒冈州的海岸科研站从事控制流沙的实验。日久产生灵感,便创作了这部宏篇巨制。小说中的主要故事发生在阿拉基行星。这里满是沙漠,水源奇缺,生活着类似阿拉伯人的弗里人。不过,这种沙子却能提练出奇异的香料,人类使用它可以延年益寿、产生预测未来、声波碎物之类的特异功能,于是便成为行销银河帝国的产品。在沙漠里还生活着长达数百米的沙虫,它们象一堵堵墙一样缓缓蠕动,成为黄沙中一道奇特的风景。
  美国作家哈里。克莱门特的《重力使命》,也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奇异的星球——美斯克林星球。这颗行星质量是木星的六倍,巨大无比。它高速自转,结果成了扁扁的椭圆形,两极的重力是赤道的上百倍。星球上生活着类似于蜈蚣的智慧人类。
  地球人派出宇航飞船,坠毁在极地高重力区。他们只好由蜈蚣人带领从赤道附近的低重力区出发去寻找飞船。随着重力由低到高,星球表面的景观逐渐变化。不过,这样的星球只存在于科幻小说里,因为在星云形成星球的过程中,引力作用使它们不可能变成这样的椭圆体。
  塑造太空中的奇异星球世界,是科幻作家的一种特殊抱负。中国科幻作家在这方面作的出色尝试,莫过于柳文扬的《解咒人》。他在作品里创造了一个公转周期几乎等于自转的行星,它的一天相当于地球上的十万年。这样,它就象我们的月球那样,几乎一直以一面朝着恒星。永不停息的大风把白昼一面的热量带到黑夜一面,使得这颗行星表面无论何处都还可以有生命存在。
  自然,这颗星球上也演化出了类似人类的智慧生命。于是,那个世界上的人类便以为,他们的世界永远有一面对着太阳,有一面背着太阳。对着太阳这一面没有大陆,只是在大洋中有一些孤岛,上面生活着“白昼人”,他们拥有相当于地球上二十世纪的科学技术,但没有天文学!因为他们只能看到太阳,看不到一颗星星,于是以为宇宙里只有一颗炽热的太阳。而且,他们几乎没有石油、煤炭一类的能量。
  在背着太阳的一面,生活着“黑夜人”。他们永远见不到光明,其文明程度只相当于中世纪水平。但是,他们生活在大陆上,拥有大量的矿产资源,可以和白昼人交换。
  不过,这两种人类彼此蔑视,把对方当成非人看待,从不直接交往,一切贸易均由生活在他们中间黎明地带的“黎明人”完成。其实,这三种人都是一个种类,只不过在千万年前分散到行星各处,而且他们遗忘了自己的历史。终于有一年,来自地球的宇航员方婷降落到这颗行星上,成为两大族群消除隔膜的“解咒人”。
  恒星到了暮年,氢聚变结束,氦聚变开始。这时的星体膨胀到以前的几百倍,成为“巨星”。大部分巨星是红巨星。在科幻电影《超人》第一集里,红巨星在影片开始部分,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氪行星的母星就是一颗红巨星,它的躯体占据了小半个天空,并且非常不稳定。超人的生父预测到红巨星即将爆炸,遂将刚出生的孩子送上太空船,飞向远方。
  也有少数巨星是蓝巨星。已知太空中最亮的星——“天津四”就是一颗蓝巨星。在科幻电影《超时空危机》(Supernova)中,蓝巨星是主要背景。影片大部分情节在一颗蓝巨星神秘光芒中展开,那恰如冥府般的蓝光与精神变态的杀人行为极好地配合在一起,吹出死的气息。
  第二节:宇宙奇观
  地球向周围的空间释放强大的引力波。月球引力虽然稍逊,但毕竟也有足够的分量,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一个势力范围。所以,登月宇航员们向上离开地球,最后向下降到月面。那么,有没有两个引力场恰恰抵消的地方呢?有的,那就是拉格朗日点,一个宇宙奇点。王晋康的长篇科幻《拉格朗日墓场》就以这个宇宙奇点为背景展开。在距地球和月球各38万公里、与地月成等边三角形的两处空间里,由于受到地球和月亮引力的双重约束,此处的小天体处于稳态平衡,它们只会绕着这个点震荡而不会飞离。(《拉格朗日墓场》115页王晋康著,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
  本来,这两个点都是虚空,但人类给它们派了用场——倾倒核废料!因为任何物体扔到这里,就不再飞走,不会给宇航带来威胁。
  在《双子星》里,绿杨还描写了一处宇宙奇观。那个地方叫MW24空间,在太阳系外不远处。正好是银河系、大、小麦哲伦星云构成的三角形中心,于是多方引力平衡,宇宙中光线射到了这里便绕过去,形成没有任何引力和光线的封闭空间。
  太空博大无比。那么,在科幻小说里出现的离地球最远的宇宙奇观是什么呢?在短篇科幻小说《鸡尾酒》中,绿杨让他的太空英雄们航行到了宇宙的边缘。当然,他们并不知道已经到了天涯海角,只是发现那里不再有星体。接着,一切发生过的事情都倒退回来,甚至死人也重新活转回来。因为他们不能再前进,只有从宇宙边缘倒退回来,而一同倒退回来的还有时间本身!
  在我们这个宇宙里,发生过无数宏伟的事件。其中最壮丽的一幕,莫过于宇宙大爆炸了。天文学家认为那一幕发生于一百五十亿年前。不过,绿杨在《失落的影子》里,却让鲁文基等天文学家再次看到了这一幕。因为宇宙大爆炸时的影像形成光子,在太空中流散。而鲁文基等人研制出仪器,能够捕捉到它们。最后,几个人目睹了宇宙史的开端:宏伟无比的大爆炸!

18

主题

73

存在感

10

活跃日
喵~离线 非正太之奇迹
 5 

SOS团二星级★★

25楼
发表于 2010/10/03 | 编辑
描写未来时代,恐怕是科幻作品最明显的特征之一。除了科幻作品,还没有哪种文艺类型,可以让它的人物们在未来时代冒险。
  其实,早期科幻作家对描写未来多有顾虑,他们小心翼翼地把时代背景放在当代。象凡尔纳,一生中绝大部分小说的背景都不超过其出版的年份,只是在晚年大胆了一把,创作了《公元的亚眠城》。
  当然,科幻作家们很快就学会了直接描写未来。现在,将一部作品放到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成千上万年后,已经司空见惯。在本章中,笔者介绍的,是专门描写某种未来的科幻作品,不包括那些仅以背景的方法描绘的未来。
  最初,科幻作品里出现的是乌托邦式未来,完美无瑕。很快,悲观的未来就出现了。不过,这两种未来时代多有哲学和寓言色彩,大范围地扭曲现实,往往作者本人也不认不它们真会出现。所以,科幻小说大部分未来时代都是肯定比今天进步,然而也有许多问题的未来,可以叫作现实的未来。
  第一节:乌托邦式未来
  “乌托邦”曾经是寄托作者理想的地方。慢慢地,预言家们不再写并存于同时代的“不可知的地方”。地理大发现使得他们藏匿“乌托邦”的地方越来越少。但是他们发现了探险家们永远无法涉足的地方——未来。
  1770年,一个名叫塞巴斯蒂恩。默西埃的法国人在阿姆斯特丹匿名出版了《2440年》。成为最早的未来预言小说。在这本书中,奴隶制被废除了。死对头英国和法国成了同盟,巴黎已经按照科学的计划重建,所有的学校都不再教授已经死去的经典文字——希腊文和拉丁文。当然,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科学还只是极少数人作坊里的秘密,所以书中关于科学的未来发展预想的并不多。
  1888年,由贝拉米创作的名著《回顾》,成为“未来乌托邦”的颠峰之作。小说中的主人公韦斯特由于催眠作用沉睡了一百多年,在二十世纪末的美国醒来。而那时的美国已经是一个空想社会主义社会。
  在今天的读者看来,这部小说内容乏味,情节缓慢,充满面说教意味。但在那个时代,它却是改造世界的宣言书,发行了上百万册。在美国和欧洲,超过一百个团体受其影响成立起来,其中还组成了一个国家主义的政党。《回顾》在空想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位置。
  一九零八年,另一位美国作家杰克。伦敦(JackLondon,1876、1、12——1916、11、12)也发表了一篇关于未来的幻想小说——《铁蹄》。小说描写在二十一世纪人类大同的时代,发现了一份二十世纪美国工人运动领袖之妻的回忆录。记载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位叫埃弗哈特的工人领袖与“铁蹄”斗争的经历。一生倾向社会主义的杰克。伦敦用这部作品表达了他的政治态度。
  第二节:悲观的未来
  到了二十世纪,科幻作家们开始描写悲观的未来时代。科幻小说界为世人贡献了三大反乌托邦作品:1920年,俄罗斯作家扎米亚京创作了《我们》,描写了一个千年后的世界,人们在完全机械化的环境下,过着机器般统一的生活。在那个社会里,没有“我”,只有“我们”。反叛者在公众集会上被气化掉。
  第二部是英国作家赫胥黎的《美丽的新世界》,于1932年出版,虚构了“福特纪元”七百年后的世界,那时,人类象产品一样被制造出来,生活在虚幻的文明中。
  1948年,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创作了《1984》。是三大作品中最接近现实的一部。小说中塑造的“老大哥”形象成了西方社会中“独裁者”的代名词。《1984》的时代背景是1984年,作者虚构了一个独裁*统治下的“大洋国”。主人公是*“真理部”中专门伪造历史的下级官员。虽然在严酷的现实中产生了些许反叛意识,但最后也在洗脑中屈服,怀着对老大哥的敬意接受死刑。小说中的许多情节令人想到文革之类的社会灾难。而作品却是在悲剧产生前十几年创作的。
  台湾作者宋泽莱在《废墟台湾》中,创造了一个小范围的悲观未来:一个被环境污染毁灭的台湾。一批外国探险家来到一片废墟的台湾岛,发现了一本日记,是台湾独裁政党“不党”的一个党员写的。小说便是这个党员的自述,描写了台湾毁灭前最后一段时间的故事。
  第三节:现实的未来
  无论乌托邦式未来,还是悲剧未来,多是作者的寓言。他们并不真的以为未来会是那样。现实地讲,未来是充满希望的,但也会有许多问题存在。
  “《未来的故事》可能是有关未来的第一篇真正的小说。”《科幻之路。一卷》244页。作者爱伦。坡在这篇故事里,用恢谐笔法提出了极为严肃的问题:我们真的了解历史吗?小说的背景是2848年,一位乘坐巨大飞艇旅行的人给同事写信,非常自负地谈论历史问题:从亚里士多德到华盛顿,从欧几里德到康德。不过,内容错误百出:许多人的名字都拼错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被认为是皮货商,哲学家边沁被当成磨房主的马,美国独立战争时的英国将领康华里被子认为是给野人吃掉了。读者捧腹之余,不得不去联想,我们对于一千年前的历史,是否和这位仁兄一样充满误解。这或许是时代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
  如今,近未来科幻作品里描写的“未来”,基本都属于现实的未来。

18

主题

73

存在感

10

活跃日
喵~离线 非正太之奇迹
 5 

SOS团二星级★★

26楼
发表于 2010/10/03 | 编辑
 一八九五年,威尔斯的《时间旅行》正式出版了。这一事件,既标志着一位科幻宗师从此诞生,也标志着一种经典题材从此登上科幻文学的舞台。
  时间旅行题材在科幻作品里层出不穷,变化多端。也是非科幻迷最喜欢的几类题材之一。不过,威尔斯那部《时间旅行》仅属于题材初建阶段,还没有形成系统和模式。到了后来,科幻作家们开始让他的时间旅行家进行历史观察与改造,成为重大历史事件的旁观者,甚至参与者。而在“业报”与“轮回”中,出场的不再是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我们可以看到浓厚的宿命色彩包围着故事里的人物们。
  第一节:题材初建
  在时间机器“发明”前,作者们也曾经设想过类似的旅行。只不过手法都不是直接运用技术。
  向往在时间长河里自由地穿梭腾挪,是人类很久以来便存在的梦想。中国明代作家吴承恩的《西游记》引发了一大批文人写续传,其中,二十一岁的明朝作者董说创作的《西游补》里,便出现了极其类似时间旅行的构想。在这部仅有十六回的作品里,孙悟空用芭蕉扇熄灭火焰山后,因化斋误入“鲭鱼世界”,见古今事,会历代人,成为阎罗王,拜女娲、轩辕,遇楚伯虞姬,刑奸相秦桧。作者让美猴王回溯过去,置身许多重大历史时刻,最后才返回《西游记》“洗心扫塔”的故事顺序中去。这实际上便是时间旅行的朴素构思。只不过那是一部魔幻作品。在西游记的所有续书和仿作中,这也是最受后人推崇的一篇。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在《漫游星星的人》当中,将催眠术与“准时间旅行”结合在一起:主人公达莱尔。斯坦丁因杀人入狱,在严酷的监狱环境中,他苦练催眠术,竟然能使精神离开肉体,云游天下,并在“种族记忆”的支配下,不停地附身在先祖的身上。
  于是,斯坦丁便随着这些人,卷入历史洪流之中。他忽而变成美国牛仔,与印弟安人交战;忽而变成生活在巴黎的埃及隐士,与一刺客搏斗。接着又变成英国国王的妹夫、朝鲜公主的丈夫、罗马军团的一员……其灵魂越跑越远,最终竟然来到洪荒年代,成了原始人。好在最后他总算回到文明时代。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文风恢谐幽默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创作了时间旅行题材的小说《亚瑟王朝的美国佬》。在这部小说里,十九世纪的“我”因为和人斗殴,昏迷过去。醒来后到了六世纪的英国亚瑟王朝。“我”由于熟悉历史,通过“预言魔法”保得性命。又利用*技术,确立了在王宫中的地位。竟然搞起了产业革命,建立工厂,培养科学家和工程人员,制造蒸汽船,发行周刊,兴办电讯电话,铺设铁路……
  当然,教会视“我们”这些科学技术派为死敌,发来三万大军攻打。而我们虽然仅有五十三个人,但凭借*、高压电网和机关*,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不过,马克。吐温最终让主人公遇到了巫师暗算,长眠一千多年回到十九世纪。于是,真实历史并没有发生重大改变。这部小说与后来标准的时间旅行小说的差距,仅仅在于主人公不是乘坐时间机器,而是被当头一棍打回历史的。
  一八八八年,年仅二十二岁的威尔斯就在《科学学派杂志》上发表了中篇小说《时间的*》。这篇小说相当粗糙,几乎没有什么反响。威尔斯后来反复修改,终于在1895年拿出了它的第五稿——《时间旅行器》,从此一炮打响。
  和以往通过巫术、作法、催眠术进行时间旅行的构想不同,威尔斯第一次提出了“时间旅行器”的概念。虽然他在小说里描写的时间旅行器,是由象牙、镍棒、表盘等攒成的莫明其妙的东西,但毕竟是“科学”而不是魔法。时间旅行家大谈特谈时间的物理性质,也将整篇小说笼罩在科学的氛围之中。于是乎,这篇作品就成了时间旅行题材正式诞生的标志。
  小说主人公,那位从头到尾没有出现名字的“时间旅行家”先知一般出现在读者面前。他启动那台只能在时间中运动,无法在空间中移动的时间机器,来到公元802701年。那个时候,地球上仿佛是一个大花园,生活着娇小的埃洛伊族。他们吃喝玩乐,智力低下。夜晚,生活在地下,形似白猿的莫洛克族便钻出来,猎取埃洛伊为食。同时,莫洛克们操纵着古人们留下的巨大机器,饲养着埃洛伊们。从同一人类繁衍出来的两个支派,就这样悲惨地分了家。时间旅行家在那个世界里失去了他的小情人维伊娜,在悲痛中飞往更远的未来,直至生命绝迹的时代。
  《时间旅行器》一书构思奇特,情节震憾,立刻成为名著。后来曾经被多次搬上银幕,最晚的那部竟然超过了小说发表时间一个世纪。足见这篇作品有超越时代的不朽魅力。
  很快,时间旅行就成了科幻小说的热门题材。为了突破威尔斯,许多时间旅行方式被后世科幻作家提了出来。在幽默科幻小说《布鲁克林工程》中,美国官方研究了“追时机”。这台时间机器的两部分可以凭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原理,分别进入过去和未来,并且与当代的时间距离等同。
  在台湾科幻小说《鹈翼》中,作者方以慵发现了威尔斯的一个错误:地球不停地自转、公转,又不停地跟随太阳在银河系里转动,要使时间机器只在时间中移动,不在空间中移动,必须校正这些必然的位移。
  而在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名片《回到未来》中,编导们干脆就设计了既能在时间中旅行,又能在空间中移动的时间旅行车。
  有些时间旅行题材被作者处理得比较接近科学。比如在埃芬戈的《施劳丁格的猫咪》中,穿超时空现象的出现,是由于量子力学原理的作用。在王晋康的小说《西奈噩梦》和姜云生的《长平血》,中,人类无法作时间旅行,但可以通过超光速技术,观察过去的历史。这样,可以视为历史单方面地影响现代。
  相反,在格里戈里。本福特的《警告》中,未来人类也无法来到现在,但他们向今天的人类发出超光速信号,警告当代人防止环境污染毁掉地球。
  许多作家都试图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时间旅行术,哪怕只是微小的改变。这样演化下来,时间旅行和当年威尔斯笔下相比,已经十分复杂了。在美国作家米切尔。克莱顿的新作《重返中世纪》里,时间旅行“技术”之全面和精细,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时间旅行机的核心由一百亿块芯片组成(不知是否奔腾芯片),它可以对时间旅行者进行全息扫描,记录他每个细胞里的每条生物信息。然后,时间旅行机将他打碎成原子状态,以“物质波衍射”的原理发送到另一个时空,在那里被原封不动地复制出来。这个过程听上去既玄妙又可怕,但小说中的时间科学家告诉旅行者和读者,这就象把一个杯子放到桌子上,它不会漏到桌子里面去一样,背后有铁一般的物理规律。
  在科幻小说里出现的时间旅行,也并非一定要用到机器。一些科幻作家设计了大自然的时间旅行系统——时间漏洞。在布雷德伯里的《火星纪事》里,火星表面经常出现了一些时间漏洞。人类和已经灭绝的火星人通过这些时间漏洞,彼此看到对方,甚至擦肩而过,但却无法接触到对方,更无法交流和影响对方,仿佛阴阳两隔一般。
  如今的天文学家认为,宇宙中两种神秘的天体——黑洞和白洞,它们最有可能是存在时间扭曲的地方。科幻作家当仁不让,纷纷打起了它们的主意。在美国科幻作家米切尔。克莱顿的《神秘金球》中,未来的人类科学家制造了巨大的实验飞船,试图穿越黑洞。结果却返回了过去,在海底沉睡数百年后,再被今天的人们挖掘到。
  在科幻作品里,不仅是大自然,人类的某些科学研究也会导致时间异常。在科幻影片《12:01》中,乌特瑞尔公司研究的原子超级加速器导致时间反弹,4月27日这一天反复出现,所有的人都在无意识地重复这一天的行为,只有主人公巴瑞。托马斯是惟一一个由于能量量级改变,能够记忆到这种反弹的人。
  恰好在4月27日这天,托马斯的同事丽萨被*,他决心利用时间的反弹去救丽萨。一次不成二次,反反复复,结果,在时间第五次反弹时,终于将凶手莫克斯利捉拿归案,挽回了丽萨的姓命。
  在台湾科幻作家方以慵的《鹈翼》中,自然力量和人类技术更是结合为一体:人类抓捕到导致了1908年通古斯大爆炸的那颗微型黑洞,然后利用它的能量,研制成了时间机器!在日本科幻作家光濑龙的《返回黄昏》中,公元三千年的人类也是因为在海王星附近找到了微型黑洞,才开始人工时间旅行的历史。
  第二节:关公战秦琼——历史观察与改造
  中国最早描写时间旅行的科幻小说,或许是刘兴诗的《雾中山传奇》。不过,那里的时间机器是外星人留下的。考古学家曹仲安驾驶时间机器,遍访西汉、盛唐、古印度,甚至拜访释伽牟尼。这篇小说充分反映了一种亲睹历史的冲动。
  是的,许多时间旅行故事的主题,只不过是亲眼去看一看历史。面对悠久历史的中国科幻作家,在这方面可能更有感触。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活埋数以万计降卒的记载,这许多万兵士,明知要被活埋,反正是死,为什么连奋起反击的行动(或勇气)都没有?真是百思不得其解。”这是倪匡写在《极刑》前面的一段感慨。而大陆作者姜云生正是在《长平血》里,让他的时间旅行家亲睹秦国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卒的过程。不过,在这篇小说里,时间旅行家的肉身并不能进入古代,只是通过机器,把他的意识送往现场。
  今昔对比,永远是有趣的话题。不过,在现实主义作品里,恐怕只能通过一位絮叨的老人“抚今追昔”来作对比。而在科幻作品里,今与昔可以直接碰撞,在妙趣横生的情节里进行对照。这个舞台就是时间旅行。
  技术的探讨暂时放到一边,人类为什么要去穿越时空呢?其实,时间旅行的梦想,很大程度上并不来自对未来的渴望,而是来自“亲睹历史”,甚至“改变历史”这类任何人都无法一偿的宿愿。
  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事件,莫过于基督教的诞生了。“新浪潮”科幻小说流派的主将莫考克便以此为题材,创作了经典名篇《瞧这个人》。这个篇名取自《圣经》里的原文,指耶稣本人。小说主人公卡尔。格鲁戈耶怀疑历史上的耶稣是否真的存在,便乘上时间机器,去往公元28年,也就是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那年。但由于时间机器的故障,他并没有来到耶稣死亡的时刻,而是落到了公元27年,且无法再使用损坏了的时间机器返回当代。
  格鲁戈按圣经上的记载,找到施洗约翰,发现后者根本不知道耶稣在什么地方,只是一门心思地要为了组织反罗马帝国的起义,制造出“耶稣”这么个象征。格鲁戈最终找到了耶稣,却发现他的母亲玛丽娅是个荡妇,而他本人则是个白痴!耶稣的父亲约瑟夫好心收留了他。结果由于一系列阴差阳错,周围的人将他视为基督化身。而格鲁戈虽然深知自己这个“耶稣”必死无疑,但出于使命感,仍然亦步亦趋地扮演耶稣这个角色,直到被真正地钉在十字架上。
  无独有偶,香港作家黄易的《寻秦记》里也有类似的构思:真正的秦始皇在赵国作人质时就已经死去,时间旅行者项少龙出于责任感的驱使,让一名赵国落魄贵族的后代充任假始皇,最终弄假成真。小说里假赢政一步步变成真始皇的过程,读后直有惊心动魄的感觉。
  如上所述,时间旅行故事常被用来怀古。在经典时间旅行电影《回到未来》中,充满了这样的今昔对比:第一集里,马蒂回到1955年,来到母亲家里。他的舅舅们还是孩子。这时,外公刚刚买回家里的第一台电视——一台笨拙的黑白电视。小舅舅问马蒂,你们家有电视吗?马蒂回答,我们家有两台。小舅舅很惊讶:那你们家一定是富翁!从这个小段落里,我们知道,美国的电视时代开始于五十年代,大约领先中国二十来年。
  在第三集里,马蒂回到十九世纪,被一伙歹徒注意到。歹徒们很惊讶他的牙齿,非常白。因为在那个时代,人们还没有涮牙的习惯。当然,现在的古装电影里,演员们总是一口白牙出镜。
  不过,到了后来,科幻作家们创作这个题材的作品,往往不再用来表现重大历史事件,而是用来描写扑朔迷离的个人命运。在幽默风趣的科幻系列影片《回到未来》中,少年主人公马蒂驾驶时间轿车回到三十年前,发现自己那懦弱的父亲竟然没有勇气向母亲表达爱情。那样的话,他自己的出生也成了问题。于是,马蒂开始给父母作起媒来。
  在另一部科幻巨片《终结者》里,未来的人类领袖乔恩为了保护自己的母亲在过去时代不被机器人杀手所害,派遣战友卡尔。雷斯回到过去。卡尔。雷斯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与乔恩的母亲萨拉。康纳发生恋情,导致康纳怀孕,生下来的正好便是乔恩。按照给定的故事背景,由于旧日的户籍资料完全散失,乔恩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他派卡尔。雷斯回到过去,并非要自降一辈去促成未来父母的好事,实乃宿命的巨手在冥冥中操纵这一切。
  更妙更绝的是科幻影片《时间骑士》:一名摩托车运动员被时间机器误击,回到十九世纪的美国西部,在动乱中与一个风尘女子发生关系。等到他返回现代时才发觉,这位风尘女子竟然是他的曾祖母,而他们的儿子就是自己的祖父!此等“大逆不道”的玩笑,恐怕只有西方人才能开得起哟。
  这种个人命运被时间旅行改变的情节,经常被描述得错综复杂,甚至超越理性限度,直欲令人疯狂。日本科幻小说《负数中的零》便是这样一部作品:在二战中东京大空袭的烈火中,中学生滨田俊夫的老师伤重颇死,去世前叮嘱俊夫一定要在1963年再回到这个地方。十八年后,俊夫如约而止,发现了刚从时间旅行机中出来的老师的养女启子。原来,老师是来自未来的时间旅行家,启子是他*的孤儿,被他送上时间机器,躲避战火。俊夫乘上时间机器,想回到过去援救老师,却落到1932年。时间机器被一名警察误入而失踪。俊夫买下了一个叫传藏的人的户口,在那个时代里生活,等待老师光临。但传藏却是日共党员,俊夫因此被捕。到1948年出狱时,老师仍然死于大空袭。他来到老师的住处,遇到了一个失忆女人小田切美子,后来才发现,她竟然是另一个自己与启子所生的女儿。
  在科幻作品里,穿越时空的最大人造物体,或许就是《最后倒计数》中的尼米兹航母了。这艘航母在一次海上演习中,带着上面的战机,以及几千名军人,偶然间穿越一个时空隧道,回到珍珠港事件前一天。他们搞清了自己的遭遇,也侦查到了日本特混舰队。虽然没有后援保障,但那几十架喷气机无疑也可以置日本舰队于死地。只不过在他们已经升空时,又被时空隧道拉回了未来。
  第三节:时间旅行“法则”
  时间旅行故事发展以后,作者们给它制定了许多游戏规则。本节介绍一些供大家参考。
  一、分身效果
  你看过时间旅行经典《回到未来》吗?好的,那么我考考你,全面三集里面,出现了多少个马蒂,多少个布朗博士?如果你不重新看一遍电影的话,相信很难记得这两个重要人物出现了多少个“分身”。
  结论是有三个马蒂:第一个是整个三集从头至尾的那个马蒂。马蒂B出现在第一集结尾。马蒂A重返1985年,再次目击恐怖分子*杀布朗教授,马蒂B驾驶时间飞车,在一团闪光中消失了。第二集里,马蒂A重返1955年,在舞会上看到另一个马蒂演出摇滚乐。如果不严格推敲的话,那个马蒂应该是马蒂B.马蒂C则出现在未来,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公司职员,被日本老板开除掉。
  布朗博士则有四个!布朗A开场不久就被恐怖分子*杀了。他是一、二集里主要的布朗博士。在第三集里,他回到过去,被*杀了。第二集结尾,布朗B的时间飞车在闪电中消失,马蒂只好去向此时的另一个布朗救助。这便是布朗C.在第三集里,布朗C帮助马蒂回到十九世纪,解救了布朗博士,那是第四个布朗博士。
  而全片的反角贝夫也出现了四个!第一个出现在第一集开始,马蒂父亲的顶头上司,经常欺负人。贝夫B出现在第一集里,在1955年和马蒂A多次较量。最后被马蒂的父亲一拳打服。成年后在马蒂一家面前毕恭毕敬。几十年后,老年贝夫发现了时间机器的秘密,驾驶它回到1955年,将一本记录未来体育赛果的手册交给年轻的贝夫,那是贝夫C.这个贝夫C从此飞黄腾达,甚至娶了马蒂的母亲。第二集里,马蒂A和布朗B回到1955年,从贝夫手里抢走体育赛果手册,那个倒霉鬼是贝夫D!
  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恐怕已经昏头转向了吧。是的,就是看全这三集电影的朋友,也未必能数清楚里面的主要角色“分身”了多少次。这正是时间旅行的奇妙故事:同一时间里可能有两个,或者更多的分身。彼此间又有行为上,后果上的联系。
  海因莱因的名篇《“你们这些回魂尸——”》将分身效应发挥到了极限:一个孤儿院长大的少女遇到一个小伙子,发生了关系。小伙子一去不返。少女怀了孕,医生在给少女作剖腹产时,发生“她”是个两性人,女性性器官已经在生产中破坏了,于是给“她”作了变性手术。若干年后,他愤愤不平地向别人讲述自己被诱奸的经过。一个中年男人用时间机器将他送到过去,遇到了“她”。于是他们发生了关系,生下了一个女婴。中年男人再乘上时间机器,把这个女婴送到许多年前的孤儿院,长大以后便是那位少女。而这位中年男人则是“她”、“他”的未来。
  作品里人物荒堂行动的理由并不充分,似乎只是在给这种循环制造条件。只是读完这篇小说,令读者的头都会大起来,人们在故事里看到的只是我、我、我、我……。而正是时间旅行,制造了这种奇妙的效果。
  二、蝴蝶效应
  不过,对于某些科幻作家来说,这么大张旗鼓地在时间里穿行,在过去世界里打打闹闹,似乎会极大地影响到现实,干扰历史的正常发展。他们在小说里,小心翼翼地描写这些影响的危险性。著名的蝴蝶效应理论称,如果在非洲大陆某只蝴蝶扇扇翅膀,经过一系列复杂因果关系的折射,最终会引起美洲的一次风暴!不过,由于在同一时间里,非洲会有无数只蝴蝶都在扇动翅膀,效果互相抵消,所以这个奇妙的风暴从未真正出现过。但时间旅行则不同,真实历史即使被改动小小的一处,都没有任何其它变化可以抵消之。
  布莱德伯里的科幻短篇《时间狩猎》便探讨了这个问题:时间旅行公司提供了到侏罗纪时代“狩猎”观光的服务。狩猎者必须站在重力悬浮的磁轨道上,仅仅象征性地向恐龙射击。但主人公一不小心,滑出了磁轨道,正好便踩死了一只数千万年前的蝴蝶。等他返回现代时,却发现他所支持的那个*的总统竟然被敌对*的候选人取代。这正是那只蝴蝶死亡的后果!
  三、闭合因果圈
  晚近时期,科幻作家们将时间旅行发展到微观,使其成为主人公个人命运的纽带。在这种题材里,往往存在着业报与轮回的观念。
  闭合时间圈常见于这类题材:一件事从因到果,果又是因,反反复复,不可穷尽。在这里,哲学上的因果概念被科幻作家们改造成让人唏嘘不已的宿命故事。
  《绝不可能》(罗伯特。西韦尔伯格著)就是描写闭合时间圈的:二十三世纪,人类发明时间旅行,但只能奔向未来,不能重返过去。到了二十八世纪,地球被彻底“消毒”,所有微生物都死灭。于是,从过去时代旅行来的人都极其危险,一被发现就禁闭到月球上。
  时空偷渡稽查局局长马莱尔被称为“铁腕马莱尔”,对来自过去的旅行者从不手软。某日,部下从一个时间旅行者手里搜到一件过去时代研制的时间旅行器,它不仅可以奔向未来,而且可以返回过去。出乎意料的是,携带这个时间旅行器的人酷似马莱尔。并且见到他后,根本不为自己辩解,听天由命地被押往月球。
  马莱尔对这部能够回到过去的时间旅行器十分好奇,私下实验,真的回到了充满细菌的过去时代。他马上逃回自己的时代,却被当成偷渡者,押到铁腕马莱尔面前,也是听天由命地被押往月球。
  这个故事里,那具能够返回过去的时间旅行器成了个闭合时间圈:它不停地从前一个马莱尔手上传到后一个马莱尔手上,无法穷尽。
  第四节:改造时间节奏
  科幻作家们把“时间”作为素材,也并非一定都要描写时间旅行。有的科幻小说描写时间节奏的变化。科幻宗师威尔斯在《新加速剂》里,描写能够使生物节奏快数千倍的“新加速剂”。美国科幻片《无价金表》中,亿万富翁奥马。科拥有一块高科技手表,可以把周围的时间定格,只有持表人可以自由活动。这便是他发财的源由。
  意大利科幻作家布扎蒂则在《时间机器》里描写了一种时间机器,可以将一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时间放缓几倍。中国科幻作家何宏伟则在《异域》里,用时间机器将一个农场的时间节奏提高许多倍,大量生产农作物。这种时间节奏的变化,多少也会时间旅行的效果——“天上一日,地上一年”。
  第五节:伪时间旅行故事
  如今,时间旅行已经成为科幻爱好者的经典话语,以至于一些科幻作家利用读者的思维定式,创作了假时间旅行作品。表面上有时间旅行现象,其实什么也没有发生。
  小松左京的科幻短篇《抉择》就是这么一篇幽默作品。主人公来到一个秘密经营时间旅行的地下公司里。那里仿佛偷渡移民的蛇头所在地:拐弯抹角,需人介绍,神秘莫测。经营者称,他们是从未来回到这里的时间旅行者,都是反抗“时间管制”的英雄。未来有无数的可能性。如果顾客交足够的费用,他们就可以送他到自己选择的那个“未来”中。但是,他们不能一步到位的提供时间旅行,因为那样会被时间警察抓到。顾客从时间机器里出来,仍然处在出发的时间点上,只是进入了自己选择的那条时间岔路,未来将一点点变得不同。
  他们播放了三种未来供主人公选择:科技发达的未来、田园风光的未来、被核武器毁灭的未来。小说通过矮个子男人的口,煞有介事地讲述了大量时间旅行的知识,公式定理俱备,令人信以为真。最后,主人公选择了被核武器毁灭的未来去冒险。他进入时间机器后,感受完全的黑暗、头痛、眩晕、恶心,……其实,那三段未来世界的图像是科幻电影的剪辑,穿越时空的感觉是骗子们用药物、震荡器形成的。整个时间旅行本身就是一个骗局。
  中国科幻作者小青也创作了一篇拿时间旅行开玩笑的短篇科幻——《郝拉德教授的时间跳跃器》。主人公托马斯患抑郁症,认为妻子和女儿都瞧不起他,终日酗酒,多次看心理医生未果。一个神秘的郝拉德教授在酒店里找到他,请他作时间旅行的被试。因为这个被试必须对生活彻底绝望,才能冒此风险。
  托马斯进入“时间机器”,来到“十五年后”的世界。发现妻子已经死亡。女儿已经长大,但却无法接触,因为他在十五年前的世界里已经“死去”。托马斯于痛苦中昏迷。醒来后发现妻子女儿俱在。原来,那只是他的心理医生和好友郝拉德设的计,用全息影像制造了虚幻的未来世界,用麻醉剂令托马斯信以为真。其目的就是要重新唤回他对生活的热情。
  纵观科幻文学史,象时间旅行这样久盛不衰,花样不断翻新的题材非常少见。大概,这正体现了“时间”对我们的诱惑力吧。因为它虽然相伴我们一生,但却没有人真正领悟其本质。越是这样,人们的探索欲越是要满足。下一篇时间旅行科幻小说,将会是什么样子呢?

18

主题

73

存在感

10

活跃日
喵~离线 非正太之奇迹
 5 

SOS团二星级★★

27楼
发表于 2010/10/03 | 编辑
 虚拟世界”是这样一类天地,它象真实世界那样拥有万物。大到日月星辰,小到一草一木。人们置身其中可以作各种事情,也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但这个世界并不存在。进入这个世界的,也只不过是人的意识。这里面发生的一切故事,都不曾真实地存在过。
  与科幻作品中其它背景题材相比,虚拟世界更富有哲学意味。何为真?何为幻?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困扰哲人的心灵,经常也会引起凡人的疑问。几乎所有虚拟世界题材,都围绕着“真”与“幻”这对矛盾展示构思。
  最初,可控梦境是主要的虚拟世界题材。经过电脑虚拟现实技术的过度准备,出现了蔚然大观的网络虚拟现实。其它虚拟世界比较少见,但也应该了解一下。
  第一节:可控梦境
  庄周梦蝶,醒来后不知庄周梦到蝴蝶,还是蝴蝶梦到庄周。可见梦境自古便是吸引人类思考的一种虚拟世界。当然,自发产生的梦境不受控制。作为经典虚拟世界题材的梦境,必须是“可控梦境”。
  中国唐代沈既济的《枕中记》,便有“可控梦境”的萌芽构思。书生卢生屡考不弟,郁闷中遇到了方士吕翁,睡在他的魔枕上进入梦境。在梦里,他娶了崔氏女、进士登科、不停升迁、甚至几起几落,竟然出将入相五十年。拥有良田、甲弟不可计数。儿女都与名门望族婚配,可谓享尽荣华富贵。结果一觉睡来,吕翁在他入睡前闷的黄梁米饭还没有熟。这便是著名成语“黄粱美梦”的来历。
  与“黄粱美梦”齐名的故事,还有“南柯一梦”。源自同朝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主人公淳于棼在居室南边一株古槐树下饮酒。入睡后,梦到槐安国王招他作东床附马,后又授权他作南柯郡太守。上任二十载,经历无数事件,深得国王重视。后来与檀萝国交战失败,公主又病死。失宠于国王。经历这一番盛衰荣辱后才醒来。
  我们都知道,“真梦”回忆起来是很虚假的。而这两个故事里的梦境,并不象真正的梦境那么荒诞离奇,相反却完全象真实世界。主人公在梦境中的经历也仿佛确实发生过,反倒使梦本身显得荒诞。在这里,“真”与“幻”构成了奇妙的辩证法。
  科幻小说出现后,可控梦境也受到一些作家的青睐。不过,他们不能描写用巫术控制梦境。催眠术是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里的“可控梦境”。前苏联大师别利亚耶夫曾经写过一个烩炙人口的小短篇《身临其境》,题材便是催眠术。
  主人公“我”在山间巧遇隐士般的科学家瓦格纳教授,发现教授在自己的别墅周围建立了一个异常重力场,场中物体的分量减轻了许多。主人公被他的奇迹所吸引,进入别墅欣赏他的各类发明。瓦格纳告诉他,自己已经掌握了使地球加速转动的技术,一旦实施,世界各地的物体都会轻上许多,运输将更加快捷。
  在主人公的见证下,瓦格纳启动了秘密机器。几天后,从赤道那里传来消息:由于离心力加大,物体都变轻了。慢慢地,地球越转越快。人类在低纬度已经无法生活,只能往高纬度迁移。而大气层也由于离心力加大,飞散到宇宙空间。主人公要求瓦格纳停止实验,但后者说,由于误算,他已经无法令地球慢下来。两人只好进入地下室生活,躲避灾难。
  最后,地球疯狂旋转,一切重力都消失了,地面成了天花板,太空成了深渊。人们纷纷坠入深渊……“我”在此时醒来,发现这只不过是瓦格纳教授施加的催眠术,目的是想使“我”掌握一些物理学知识。和“黄粱一梦”故事类似的是,主人公在感觉上已经度过了许多时间,但实际时间只不过两分钟。
  九十年代初,美国科幻片《梦境》展示了可控梦境的离奇与宏大:美国总统受良心折磨,经常梦到核战争之后的惨景,精神压力极大,以致于想与苏联谈判废除核武器。联邦调查局长鲍勃想*总统,以此来维持美国的核优势。
  与此同时,心理学家保罗正在研究一种方法,令治疗师进入患者的梦境,引导他们克服噩梦,治疗睡眠障碍。这个技术越来越成熟,以至于主人公阿历克赛可以凭意念就进入他人的梦境。最后,在总统的核战废墟梦境里,总统、刺客托米和主人公阿历克塞进行激烈搏斗,当然,最终正义战胜[x]。托米和鲍勃都在梦中被杀死。
  在这部电影里,出现了后来虚拟现实题材的一个普遍“法则”:如果一个角色在虚拟世界中被杀死,他在真实中也会死亡。后来的网络虚拟世界虽然不同于可控梦境,但也继承了这个“法则”。《梦境》的场面十分宏大,又有着梦本身的荒诞离奇的反逻辑色彩,构成了变幻无常的时空风光。
  2000年上演的科幻片《入侵脑细胞》(Thecell),是可控梦境题材的最新之作。患有精神病的杀手卡尔把抓来的女子置于地窖,在四十个小时内用水慢慢淹死,以此取乐。警察抓到卡尔后,正赶上他脑病发作,永远也不会醒来,而被囚女子的性命危在旦夕。警方请睡梦研究所帮助,女医生凯瑟琳通过仪器,进入卡尔的梦境,试图从那里找到杀人地窖的下落。
  和《梦境》一样,《入侵脑细胞》里的科学家们也是为了治疗心理疾病进行这项研究,甚至也有一位美丽的女医生可以进入别人的梦境。不过,它也增加了一些条件:两个人可以互相进入对方的梦境。在谁的梦境里行动,谁对事件进程就有控制权。另外,如果一个人进入另一个人的梦境,却慢慢忘记了那只是梦,误以为真实,就会迷失在那梦里。
  第二节:电脑虚拟现实技术
  计算机技术发明后,虚拟现实题材转到了这方面。菲利普。迪克在六十年代创作的《电蚁》是最早的数字虚拟空间故事之一。它比较粗糙,但却是宝贵的萌芽。
  小说里,主人公加森。普尔以成功者身份出场:公司经理,事业有成,家有贤妻……但一次车祸后,医生检查时发现,他根本就不是人,而是被贬称为“电蚁”的类人机器人。原来,公司大股东决定幕后控制企业,所以制造了加森。普尔,作为傀儡总经理。加森。普尔拥有的全部生活记忆只是电子数据,而不是真实发生的事情。由于他作为类人机器人,拥有全部人类的外在机能。不仅是他自己,就是他的妻子萨拉,也从没有发现他不是真人。
  加森。普尔的内心世界倒塌了。他拒绝到公司工作,把自己反锁在家里,打开身躯,研究内部结构。他发现,自己对外界的感知,全部通过胸腔里的一条打孔带。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这个构思很老土,但穿孔纸带和今天的光盘、软盘一样,是计算机的标准外设。加森。普尔开始摆弄纸带。他一会儿堵上一些孔,一会将它卡住,一会将它切断。于是,在他的意识里,出现了种种奇景:飞上高楼里的鸭子、变形扭曲的房间、无边的黑暗,等等。
  在不断的实验中,加森。普尔彻底怀疑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认为那都是数字信号而已。在整个过程里,萨拉虽然已经知道他不是真人,但出于几年生活的感情,仍然陪伴着他。加森。普尔却认为萨拉也并非真实存在,只是一个信号。萨拉抱屈地解释说,我不仅出现在你的意识里,还出现在其他的意识里呀。加森。普尔却固执道,你既然只是一个信号,完全可以输入任何人的意识。
  小说结尾采用了荒诞手法:加森。普尔精神崩溃,剪断穿孔带,令自己烧毁。萨拉无法阻止他,只好看着他毁灭。但接下来,萨拉却发现,房间开始变得模糊,真实世界正在崩溃中……
  加森。普尔身为机器人,他的意识不过是产生于电脑中。于是,有些科幻作品干脆描写从一台电脑里产生的虚拟世界。在科幻片《地牢霸主》中,一台名叫考尔的计算机便能够制造出七重幻境。引领人物们从中冒险。
  王晋康的短篇小说《七重外壳》里,也创造了一个不联网的,单机版的虚拟世界。它的层次居然有七重之多,是笔者所见虚拟世界题材里层次最多的:清华大学高材生甘又明被姐夫,美籍华人斯托恩。吴请到美国,参加对虚拟现实系统的漏洞检验。这个系统以美国各地收搜的实时录相资料作为素材,随机编织起自己的世界,由于十分真实和复杂,以致于创造者都不清楚里面发生了什么。为了检测它存在的漏洞,研究者请许多人进入这个系统,声称最终能认定自己回到现实世界,并正确无误的人,可以得到一万美元奖金。甘又明因为生活在异国他乡的不同文化背景下,更有助于这种检验。
  甘又明来到实验室,穿上接近透明的传感服——外壳(Shell),进入虚拟世界里的海洋。一个叫琼的女性工作人员陪同他进入虚拟世界。按照约定,她可以和甘又明随意接触,只是不得帮助他作出判断。甘又明在虚拟之海中遇到虚拟的毒品贩子,被追杀。当*口指向头颅时,他决定退回游戏,回到了实验室。
  然后,琼带着他到城市里游玩。不过,通过一些蛛丝蚂迹,甘又明发现自己仍然在虚拟世界里,根本没有回到真实的实验室中。于是又叫停退出。这样,甘又明退出一层又一层,始终没有回到真实世界。他的心理就在这个过程中变得焦虑、沮丧、愤愤不已。最后,他终于成功地辩认出现实世界,得到了一万美金。但他已经变得多疑,回到老家后,竟然以为自己的母亲也并非真实存在。
  这个故事其实讲了许多人都有的一个经验:梦中有梦,梦到自己作梦,但怎么挣扎也醒不过来。
  第三节:网络与虚拟现实
  网络技术诞生后,它本身就拥有真实和虚拟交替的优势。最早一批触网者里更有不少科幻爱好者。他们抓住网络生活的这个特色,稍加发挥,催生出了著名的“塞伯朋克”流派。而这个流派的核心题材,便是由网络组成的虚拟现实。
  或许有更早的网络虚拟现实小说,但《神经漫游者》无疑是这类小说的第一声响号。它出版于1984年,作者威廉。吉布森WilliamGibson(1948——)本身就有丰富的网络生活体验。在那个时代堪先驱者。在小说里,主人公凯斯可以把大脑和网络世界联系在一起,他深入网络世界,盗窃技术机密。
  小说里详细描写了人的意识进入网络世界后的情形。场面光怪陆离。从这部小说开始,“Cyberspace”(电脑空间)成为一个固定称谓,专指由电脑网络构成的虚拟世界。不过,毕竟是探索作品,《神经漫游者》在现实世界的打斗上描写得过多,而进入虚拟世界的情节还是少了一些。
  中国科幻早期的虚拟世界故事,要算星河的《决斗在网络》。大学生“我”和一个叫齐安格的网友,戴上名叫“CH桥”的设备,进入网络世界展开游戏。和《神经漫游者》一样,这篇小说也是网下情节多过网内情节。
  1999年出品的《黑客帝国》(TheMatrtx)堪称此类题材的集大成者。并且把虚拟世界题材的魅力带到了全世界,带到了许多非科幻迷中间。有关《黑客帝国》的文章到处都是,笔者不再赘述它的情节。只总结一下它在虚拟世界题材上的创新。
  首先,以往的虚拟世界故事,人物只是偶尔进入虚拟世界冒险。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现实中。进入和离开虚拟世界都是自主的,内心里对虚与实的边界有着清醒认识。而在《黑客帝国》里,人们从生下来就生活在虚拟世界里,以至完全不知道外面还存在着真实世界。《黑客帝国》里有许多被“解放”的人,即从虚拟世界——母体里解脱出来,回到真实世界的人。他们前半生都在“母体”里度过。其生活经验、人格、习惯等等都形成于虚拟世界。而他们到了真实世界后,这些都还可以使用,并没有从婴儿开始熟悉世界。在这里,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间的界限已经微不足道了。
  其次,以往虚拟世界题材中,只有寥寥几个人物是自主活动的,虚拟世界里其它一切,包括其它的“人”,都是制造出来的程序,或者梦境中的记忆,只是人物行动的背景。而在《黑客帝国》中,虚拟世界里有多达几十亿个“精神奴隶”,他们彼此独立存在,互相作用,构成完整的虚拟社会。这些独立的个体意识活动甚至影响到“母体”本身,以至于母体不得不每隔若干时间就集中删除一次“非法文件”。
  在《黑客帝国》中,“母体”里的人们对自己的命运芒然无知,所以还算幸福。而在《斯克伦岛的新移民》(作者赵磊,《科幻大王》2003、九期)中,把人的灵魂放逐到虚拟世界,竟然是一种刑罚。犯人在农业社会般的虚拟世界“斯克伦岛”中永远过着“贫困生活”,但却不会死,即使自杀也马上就复活,可谓求死不得。最要命的是,他们都知道自己生活在虚拟世界里,却无法回到真实世界。
  有趣的是,小说结尾处,一个数字程序以人的形态进入虚拟世界大监狱,告诉他们,真实世界已经毁灭,现在只有进入虚拟世界的人还活着。
  中国作者柳文扬的短篇《断章-漫游杀手》,也是以无数人构成的虚拟社会为背景。小说里,人们可以方便地通过仿真模拟技术进入网络世界,在那里靠虚拟身份消磨时光。一些人竟然在其中充当杀手。当他从网络中“杀死”某个人时,现实生活中的那个人就成为白痴。
  名叫“大陆”的主人公在网上化名为冒险家,到处游历,却被一个漫游杀手阻击。雇用杀手的是一个“黑巨人”。后者不满足于在网络中袭击大陆,竟然把大陆在现实生活中的地址告诉杀手,要他真地去杀人。其实,所谓杀手在现实生活中只是个卑微的送货员,遇到真人时从不敢动手,而“黑巨人”也不过是大陆一个懦弱的邻居。在这个短篇里,一个人的性格在虚拟世界与现实间反差巨大,正是对网络生活现实的极好反映。
  《黑客帝国》第二集结尾,“母体”建造者讲了一大段玄妙的话,给人的感觉,似乎连包括“锡安”在内的世界也不真实,只是更高层次的虚拟世界。当时就有评论者写文章,提出这个疑问。不过,第三集演出后,悬念解开——外面的世界很真实。
  相比《黑客帝国》,《十三楼的虚拟世界》(TheThirteenthfloor)真的出现了两重虚拟世界。这部电影名气不大,特技也仅有寥寥几处,但在“真”与“幻”矛盾对立的探讨上,似乎更胜一筹。电影一开始,便出现了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熟悉哲学史的朋友都知道,这是那位哲人反复思考“自我”是否真实存在后的答案。这段名言确立了电影的主题,也确立了电影的境界。
  故事开始于九十年代末,网络泡沫在美国大行其道之际。高科技企业家福勒创办了一个电脑网络公司,专门研制虚拟世界技术。他和员工们在一幢写字楼的十三层架设了许多服务器,在里面生成1937年的洛杉矶,福勒想在其中重现童年生活背景。在那个虚拟世界里,生活着许多人物,其中有几个正是以福勒、他的员工道格拉斯和为原型的。真实的人戴上传感器,把自己的意识下载到虚拟人身上,就可以代替他们在虚拟世界里活动。当真人不进入虚拟世界时,那些虚拟人并不停止,而是过着自己的“生活”。这样,“他们”的生活里总会产生几个小时的断裂。
  但是,由于自己也创办了虚拟世界,福勒洞悉了周围“真实世界”的秘密:这个九十年代的世界也是虚拟的,来自更高一层的世界。福勒被人*。但他在此之前,把秘密留在纸上,放到1937年的虚拟洛杉矶,请一个虚拟人转给部下道格拉斯。道格拉斯在追查凶手时发现了这一秘密。电影里最惊心动魄的一幕,是道格拉斯驾车驶向世界边缘。在那里,周围不复生机,一片死寂,道路尽头是绿色的电子流,在“天际”闭合。
  原来,真实的世界已经到了2024年。那时候,人们制造了几千个虚拟世界系统,供自己玩乐。唯有在这个虚拟世界里,出现了更低一层的虚拟世界,会破坏系统稳定。于是,真实世界里的戴维就想进入虚拟世界,关闭福勒的公司。而他的妻子由于爱上了道格拉斯,也进入虚拟世界,竭力阻止这一阴谋。
  与《黑客帝国》不同的是,在虚拟世界里死去的虚拟人,如果那时他的身体正由上一级的人占用,便会进入上一级世界。于是,1937年的一个酒巴服务生来到九十年代末,而道格拉斯更来到2024年的洛杉矶替换了戴维。
  在这部电影里,我们可以发现“网络虚拟世界”和“梦境虚拟世界”的某些共同点。阿根庭作家博尔赫斯创作过短篇《循环毁灭》:主人公在梦里把自己的生命送给一个梦中人。接着却发现,自己也生活在另外一个人的梦里,也只是一个梦中人。
  影片在结束时卖了个关子:道格拉斯和他的恋人远眺真实的洛杉矶。突然画面缩成一个亮点,然后漆黑一片。这样既可以理解为影片结束,也可以理解为2024的洛杉矶仍然不真实,被更高一级世界中的人关闭了。真实与虚拟之间不仅仅有两层。
  中国作者创作的塞伯朋克作品里,查羽龙的《幽灵在线》、《幻象恶魔》(湖北少儿出版社出版)规模最大。这是两部故事相接的长篇。描写了傅建伟、高文波等高手在网络空间里的较量。全书以“拟真网络技术”为题材,充满了似真似幻的风格。
  第四节:半虚拟世界
  所谓“半虚拟世界”指这样一类题材:环境本身是物质的、真实存在的。但它的意义被故意扭曲,使得置身于这个环境中的某些人,误以为它是另外一种环境。
  60年代早期,美国间谍影片《36个小时》(36Hours)就讲述了一个“半虚拟世界”的故事:二战中,一个了解整个诺曼底登陆计划的美国军官在行动前被德军捕获,并在被捕时昏迷。德方忽升奇计,建造了一个“小型美国军队疗养院”,把这个战俘安置在里面。当他醒来后告诉他,如今已经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已经在二战中获胜,他整整昏迷了6年。德国人希望通过这样的圈套,令这个战俘讲出入侵登陆的所有计划。
  八十年代,美国还有一部描述恐怖活动的电影,也使用了半虚拟世界的手法:一个恐怖分子带着核弹入驻纽约的豪华宾馆,在那里向美国*发出要挟。或者答应他的政治主张,或者毁灭纽约。而且如果让他发现纽约市民在疏散,他也要引爆核弹。关键时候,美国*派出一位谈判代表与他周旋,同时利用电视等传媒,在他周围布置了一个正常生活的假象。而在恐怖分子视野之外,纽约市民有组织地撤离了。整个故事便在虚拟与真实的交替中进行。
  获得2003年第53届柏林电影节最佳欧洲影片“蓝天使”奖的《再见列宁》(Goodbye,Lenin!)也是半虚拟现实的典型故事。影片里,充满热情的东德*员克里斯蒂娜就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她的党和一对儿女,并严格按照社会主义的要求抚养教育他们。1989年秋天,克里斯蒂娜突然心脏病发作,昏迷过去。在她不省人事的这段时间里,德国已经是天翻地覆:柏林墙倒了,她所挚爱的民主德国也解体了。
  克里斯蒂娜苏醒后,医生叮嘱她的儿子阿历克斯,任何刺激都将是致命的。为了不打击卧病在床的母亲,阿历克斯只好小心翼翼地隐瞒起德共下台,德国统一的消息,假装柏林墙还依旧矗立。于是就在他们那间小小公寓里,阿历克斯尽力演出着一场民主德国繁荣昌盛的闹剧,从食品到服饰,甚至伪造电视新闻,尽管外面早已换了一番天地,但这方小世界里历史似乎停滞了,或者说儿子藉着对母亲的爱而改写、创造着历史。
  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更是半虚拟现实的集大成者。楚门从婴儿时期就被接入一个巨大透明穹幕下面生活。这个穹幕可以逼真地模拟生活环境:阳光、空气、海洋、小镇……不过,楚门周围的一切人都是电视台的演员,按照剧本要求扮演他的亲人、邻居,等等。这个节目被播放到世界各地,通过广告费收入赚钱。楚门成年以后,开始对这个环境产生了怀疑。试图找寻这个世界的真实性。
  第五节:其它虚拟世界
  除了可控梦境和计算机技术,科幻小说中还有其它一些虚拟世界的构思。美国科幻大师海因莱因(Robert.A.Heinlein)在其创作生涯的早期,曾经写过一个阴森可怕的短篇,名叫《非洲草原》。小说里面,人们都使用了立体电视。它占居一面墙,可以制造出任何幻境。当幻境出现时,那面墙仿佛不存在,人们可以直接走进去。
  有一家人,父母在立体电视中制造出非洲草原的景色。不料孩子们看电视入了迷,不听家长的劝阻。亲子之间形成对立局面。小说结尾使用了隐喻手法:父母失踪了,而在虚拟的非洲草原上,狮子们正在啃食一堆骸骨!
  在科幻电影《雷霆穿梭人》(Freejack),企业家麦克。坎德拉斯遭遇车祸,临死之前将意识输入电脑,他的手下绑架了赛车手福朗,准备把麦克的意识移植进福朗大脑,得到复活。
  在影片结尾部分,福朗和女友朱利叶进入麦克的意识环境里,和他进行了一翻斗智斗勇。在“可控梦境”中,进入的一方是清醒的,被进入的一方则以为自己在作梦。而在这部影片里,双方都保持清醒,周围环境并不是梦境,而是麦克的记忆。麦克的意识出场后,第一句话就是“欢迎你们到我的思想中来”。
  在中国,以风格怪异,笔法诡秘著称的科幻作家韩松,也创作过两篇虚拟世界题材的科幻小说。在这两个故事里,虚拟世界是由“物质波”缔造的。《逃出忧山》发表后曾经轰动一时:日本人浦岛太郎曾经在四川忧山大佛的脚背上,遇到一位同胞女子,后来结为夫妻。四年后两人感情破裂。妻子提议再到忧山那里追忆一下旧情。
  他们入住忧山宾馆的次日早上,忽然发现周围不再有一个人,水电都已停止供应,车辆、物品等一切用具却都保留在原地。在惟一能够联系到外界的一台收音机里,无论拨什么台都只能收到同一首流行歌曲。两人从街头找到自行车骑上出逃,到了晚上进入邻县,仍然见不到一个人。第二天一早,却又发现自己仍然回到了忧山,并且周围的环境也回到两人邂逅那年。
  后来妻子逃走,浦岛太郎独自一人寻找灾变根源,他看到周围的建筑、桥梁,乃至忧山大佛都慢慢倾倒,化成一种纸样物质。这一情节刻与《黑客帝国》第一集结尾,尼奥洞悉母体本质的瞬间堪有一比。最后,大火焚毁整个天地,也把浦岛太郎从幻境中带出。原来,他身处东京郊外的一个实验室里,正在作“物质波”实验。在他身边有一个模型沙盘,是忧山周围的实景,刚才自己和妻子的意识就是在这个模型里奔逃的。
  在他的另一个幽默短篇《春到梁山》中,虚拟现实的场面更大:《水浒传》中的梁山泊已经容纳了几十万人,而梁山泊的水面更是不断扩大。在湖的尽头,有许多永远不移动的龙卷风柱,使得梁山好汉们无法离开。
  由于生活安定,不思进取,他们与外界已经许多年不交往了,以前的造反经历成了遥远记忆。大家都盼着龙卷风停下来,朝庭招安的大臣光临。更出奇的是,古代的渔船和现在的摩托艇一起在梁山泊湖面上畅游。
  自宋江以下,梁山好汉们对这些异象都混混噩噩,惟有阮小七感觉事情奚巧,到处探索奇异现象的原因。结果他发现,龙卷风柱的另一侧是又一个梁山,更远处还有许多“梁山”,里面都有一百单八将和大群将士,而“朝庭”的存在越来越飘渺。
  最后,阮小七在一个山洞里发现了奇异的机器,上面有几行他不认识的字“CREATIONMACHINEMADEINU.S.A”(物质创造机,美国制造)。这意味着,整个梁山都是被制造出来的幻境。但阮小七的知识有限,无法理解到这一点,只能不停地去寻找答案。
  “真”与“幻”的矛盾永远困扰着我们。所以,在科幻小说中,虚拟世界的故事也会永远发展下去,变化下去。

18

主题

73

存在感

10

活跃日
喵~离线 非正太之奇迹
 5 

SOS团二星级★★

28楼
发表于 2010/10/03 | 编辑
在前面那些专题里,我们紧随科幻作家惊人的奇思妙想,游历宇宙的每个角落。我们去过深海与地心这种人迹罕至之处;我们飞向太空去探索群星;我们进入可望不可及的微观世界,甚至,我们在不可思议的虚拟世界中冒险。这些地方都踏遍以后,科幻作家的想象探险到了终点吗?没有,他们还会带我们进入一个更为奇异的世界——异度空间!
  我们生活的真实空间拥有长、宽、高三度,无论多么遥远的异星世界,只要它在这个三度空间里,人类总可以凭借高速飞船到达那里。如果加上“时间”这一度,可以把我们的空间称为四度空间。当然,人类现在还不能在时间这一度上旅行,那是科幻中“时间旅行家”的专利。
  在数学家的理论体系里,还存在着五维、六维……甚至十几维的空间。它们都是数学家构造的纸上世界,是为了解决一些复杂数学问题建立的抽象模型,现实中并不存在。不过,这些纸面上的可能性倒引发了科幻作家的奇想:如果真存在这种超越三度的异度空间,会是怎么样的奇景呢。
  这便是“异度空间”这个构思来自科学方面的根源。从文学角度讲,传统神魔小说里经常有来无影去无踪的法师、超人、魔怪种种角色。它们承载着作家们的奇想。到了科学昌明的现代社会,科幻小说在某些功能上代替了神魔小说。使用“异度空间”这个构思,恰好可以将那些角色从前门送走,再从侧门迎回,再次创造那种瞬间上天入地,隐身化形的奇迹。
  这个题材又可以分成异度空间和平行世界两部分。前者确实处在某个空间里,但从我们到那里的路途,不可以用三维来理解。平行世界则是另外一个宇宙,它和我们这个世界仅有些许不同。并且可以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往来。
  第一节:异度空间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G.Wells),这位奠定了现代科幻题材格局的天才作家,正是他创造了最初的异度空间题材。一战以后,他出版了长篇科幻小说《神秘世界的人》:主人公巴恩斯坦波尔是一家杂志的总编。由于长期工作导致精神疲倦,便驾车去旅游。
  在英国一个偏远的公路上,巴恩斯坦波尔仿佛撞进了无形的墙,突然驶入了奇异而陌生的世界,在他面前,出现了先进的公路和建筑,技术水准远远超过二十世纪的人类水平。同时被卷入这个世界的还有另外两辆车。车上有英国的保守党领袖、国防大臣、美国影星、天主教神甫等人。他们在惊慌之余,查找答案。终于发现,这是一个远离地球的外星世界。上面生活着高度发达的文明人类。他们文明、祥和,整个社会近乎于乌托邦。他们中的两位科学家进行“多维宇宙”的实验,无意中打通了这颗星球与地球的联系。实验设备不慎毁掉,两人也在实验事故中死亡,两个星球间这种超越三维世界的通道刚刚打开就被封闭了。
  威尔斯创作这部书时,爱因斯坦已经举世闻名,书中被卷入外星的地球人虽然都不懂科学,但对爱因斯坦的时空理论都一知半解。再加上“乌托邦人”向他们介绍“多维空间”的概念,大家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巴恩斯坦波尔厌倦英国社会,很渴望生活在这个乌托邦社会里。而那些英国政客则认为,这个世界虽然技术发达,却是个成熟到衰老的世界。乌托邦人过度文明,对于野蛮、暴力、瘟疫等等完全没有抵抗力。所以,这区区十来个地球人虽然没有后援,手无寸铁,但只要决心使用暴力,就可以代表地球占领这里。
  在国防大臣凯斯基尔的煽动下,他们组织起来,准备绑架乌托邦世界里的重要人物作人质。结果,善良的巴恩斯坦波尔报了警,乌托邦人进行的反击呼应了前面的伏笔:他们将这些地球人送入异度空间,没人知道他们去了哪里。
  威尔斯到了创作生涯的晚期,酷爱在作品里阐述自己的理想。所以,他在《神秘世界的人》中创造的这个异度空间尽管在科幻史上有开创性意义,却只是一个与地球无关的理想世界。
  在科幻电视剧集《大西洋底来的人》当中,也有异度空间的故事。在第九集里,海洋深处某个位置上,就有一个平行世界。它虽然就在洋底,但与正常的地球环境完全不衔接。那里有天空、阳光、山脉,那里的水是看不到的,流速快到可以切断木头。
  一个土著人建立淘金槽,从我们这个“正常世界”的海底引水来淘金。一个普通的淘金槽却吸取了巨量的海水,以至于只要几天,地球表面的海洋就会被漏光。两栖人麦克。哈里斯在骗子冒顿的带领下,沿一个水井进入这个异度空间,关闭了淘金槽。而当他们返回时,冒顿担误了时间,连通两个世界的水井带着麦克。哈里斯在虚空中消失了。
  直到第十六集,冒顿才逃出那个异度空间。这次,一头叫奥斯卡的双头兽带着他,通过了两个异度空间的无形通道,进入我们这个世界的一个世外小岛上。由于他直接从虚空中出现,被当地土人当成了神。直到麦克。哈里斯再次揭开他的真面目。
  除了上面这些专门描写平行世界的作品外,在许多科幻作品里,异度空间和平行世界都作为重要背景出现在故事中。在《2010太空漫游》中,几百万个不知来历的黑色长方体钻出异度空间,出现在木星的核心里,将它引爆成另一个太阳。在新版的《猿猴世界》里,猩猩和人类宇航员驾驶不同的飞船,分别钻入宇宙中的平行空间之门,又在不同时间落到同一个异星上,最终形[x]猿颠倒的命运。在《撕裂地平线》中,一艘宇宙飞船通过黑洞进入异度空间,甚至因此获得了生命。可以说,异度空间和平行世界这种构思给许多科幻作品平添了魅力。
  第二节:平行世界
  后来,科幻作家发挥了异度空间这个构思,把它与地球、与现实、与主人公原来的环境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平行世界”的新构思:平行世界并不在遥远的太空,不,它与我们之间的距离无法用“远近”来衡量,因为那是三度空间的概念。
  《发狂的宇宙》(美国弗雷德里克。布朗著)出版于五十年代,是早期的平行世界作品。小说里描写到:一枚登月火箭坠毁爆炸,巨大的能量撕开了两个平行世界间的阻隔。《宇宙奇观》杂志的编辑基斯正巧处在大爆炸中心,被带入平行宇宙。他发现,在那个世界里也有一个基斯,也有一个《宇宙奇观》杂志。不同的是,在那里宇航已经成为现实,并且使用高超的“空间跳跃法”。人类正和“大角星”人作战。而指挥人类军队的英雄德贝尔竟然就是基斯以前认识的一个科幻迷德贝尔巴格。
  后来,平行世界中的超级电脑麦克向他解释了真相:宇宙中存在着无数个平行世界,每个平行世界都和相邻的平行世界稍有差距。积累起来,便可以存在任何一种平行世界。如果一个人偶然处在剧烈的能量变化中心,他脑子里当时想着什么,就会来到与这个想法相似的那个世界里。基斯在爆炸时正好想起科幻迷德贝尔巴格,于是就来到了与后者小说里虚构的世界完全一样的平行世界。
  最后,平行世界里的德贝尔和麦克利用基斯原来世界中的技术制造超级*,消灭外星人。基斯则在引爆之前来到现场,并刻意回想自己以前的世界,终于被送回到原来的“正常空间”中来。
  《发狂的宇宙》确立了平行空间题材的一个原则:存在着若干,乃至无数个彼此间仅有细微差别的空间。这些空间的相似与不同,给科幻作家们发挥想象力提供了舞台。大部分平行世界科幻故事都是按照这个构思发展下去的。
  李连杰主演的《Theone》也是典型的平行空间科幻故事。“Theone”可以译作“惟一的神”,在基督教里又是救世主耶稣的专称。所以,这部电影通常译作《救世主》。不过,译作“惟一的神”似乎更符合电影的科幻原意,因为那个试图消灭所有平行“自我”的“[x]罗杰”只是想变成惟一一个罗杰,从此拥有超级力量,而并不想拯救世人。
  电影一开始便通过画外音点明主题:不只有一个你,有无数个你。不只有一个宇宙,有无数个宇宙。有人试图打破不同宇宙间的平衡,于是他就成了“Theone”。
  不过,和《发狂的宇宙》不同,《Theone》里的平行宇宙并非有无数个,只有125个。当然,不同宇宙间也是稍有差异。在这个宇宙里,美国总统是戈尔;另一个宇宙里美国总统是布什。在一个宇宙里,罗杰是死刑犯;在另一个宇宙里罗杰又是警察。其中一个宇宙中的人类发现了平行空间的奥秘,并且通过控制微型黑洞穿梭于各个平行空间。他们也有类似“时间警察”的“空间警察”。只不过这些人不是穿越时光长河去执法,而是在不同的平行世界里追捕逃犯。
  一个名叫罗杰的“空间警察”发现,只要杀死另外某个世界中的自己,他的能量就壮大一分。于是他便连续作案,杀死了123个世界里的自。直到最后一个平行宇宙里,遇到身为刑事警察的另一个罗杰,才被后者克制住。
  当罪犯罗杰被捕获后,执法者无法处死他,因为那样就会使另外一个无辜的罗杰也死于非命。于是,他们只好把他送往流放地——一个充满[x]囚犯的平行宇宙,并且关闭了回归之门,让他永远囚禁在那里。而那位善良的罗杰则被送到一个新宇宙。在那里,他死去的前妻正健康的活着,只不过并不认识他。
  这类故事似乎讲的是我们许多人的共同梦想:眼前的世界最好变变样,但不要彻底改变,只要改变自己不愿意看到的几样东西就行。
  如果真存在这么多平行世界的话,那么,每个平行世界里的人类都会认为,他的世界才是正常的。其它的则不那么正常。但作者、读者或观众却必须建立一个立足点,一个“正常宇宙”的标准,那就是我们这个世界!比如,在我们这个世界里,美国现任总统是布什,不是戈尔。科幻作家在创作平行空间故事时,也习惯于找好这么一个基点,以它为中心构造其它的平行世界。不过,《X档案》第九季里的一则故事却突破了这个限制。
  这个故事叫作《4-D》。X档案组的道格特与罗依斯跟踪一个系列杀人犯路加什。他们在一个旧楼里围捕逃犯。结果,纵然有先进的跟踪设备,路加什也能神出鬼没,割了罗依斯的舌头,抢走她的*,*击了道格特的头部。
  当联邦调查局大部队赶到时,他们并没有发现罗依斯,只看到道格特一个人躺在血泊里。而罗依斯此时正在十几英里外的家中,和另一个道格特聊天。她接到上司的电话后,莫明其妙地赶到现场。这里的道格特被送到医院抢救,全身瘫痪,不能言语,只能通过手指触击电脑键盘与外界交流。而路加什则成为警方证人,证明罗依斯当时就在现场。
  经过一番调查和推理,罗依斯解开了这个扑朔迷离的案情。原来,路加什自幼丧父,和瘫痪的母亲生活在一起。母亲极爱唠叨,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无意中,他在离家不远的小巷里找到进入另一个平行空间的大门。于是,每当他受不了母亲唠叨时,就进入那个平行空间,随意杀死一个女人,割下她的舌头带回家给母亲吃!由于他可以自由地穿梭在两个平行空间中作案,警方长期找不到证据。不过,当他残杀追捕自己的罗依斯和道格特时,那一瞬间的扰乱把两个平行世界里相同几个人的命运混杂到了一起。
  最后,路加什被警方击毙。罗依斯应道格特的请求,对他施行了安乐死。就在这一瞬间,她回到了自己那个平行世界里,又和活生生的道格特拥抱在一起。看完这个故事后,哪个平行世界才是“正常的世界”、“我们的世界”便不再重要了。重要的只是心上人失而复得时的那份狂喜。
  由于假设可以存在着无数个平行世界,天文学中的那些宇宙知识也变得不重要了。科幻作家可以在这个原则下,构想任何一种足够奇异和壮丽的平行世界。在《江河世界》(Riverwrld)里,作者法默尔根据这一原则,创造了迄今为止最令人惊异的平行空间。这个平行世界的构思来源于基督教教义:末日审判到来时,全世界所有死去的人都要复活,在上帝面前受审。在《江河世界》里,19世纪的英国探险家理查德。巴顿死后醒来,发现自己置身于一条巨船上。同船有360多亿人,实际上包括了公元200万年前到2008年所有曾经活过的人类。这只船漂行在一条一百万英里的长河上。显然,正常的宇宙里不存在这么一个固定行星,可以孕育如此巨大的河流。但它在平行世界里!这就好解释了。
  在这条巨河上,死去的人可以随机地在任何一个年龄阶段上复活,一个人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先祖。小说里,包括马克。吐温、《爱丽斯漫游奇境》的作者柯路德、纳粹首领戈林等人也都复活在这条船上,并在故事里扮演重要角色。
  最近,《江河世界》被改编成同名科幻电影。主人公换成了美国宇航员。在一次宇航事故中,他随飞船坠入大海,从我们这个“正常的世界”进入平行的“江河世界”。他的对手换成了古罗马暴君尼禄。“末日审判”的时间推后到2038年,并且还出现了一个偶然死在地球上的外星人。利用“平行世界”构思,可以突破实际宇宙概念的限制,创造出惊人的异想世界来。《江河世界》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好的例子。
  第三节:人造异度空间
  上面这些故事讲的都是自然存在的异度空间和平行世界。人类或者外星人只不过发现了它们的存在,进而打通它们之间的通道。在另一些作品里,干脆直接描写由人类建造的异度空间。其中之一便是“空间折叠”题材。
  《在不熟悉的旅馆里》是日本科幻作家小松左京创作的,就是一个“空间折叠”的经典故事:某旅客进入一家外表只有两层的旅馆,却发现自己住到了二十楼上。并且,旅馆内部空间宽大,装饰豪华。半夜醒来,他发现自己的屋子处在虚空中,从任何一个方向都无法走出去。原来,旅馆老板按照多度空间的原理,使用了空间折叠技术,把一幢巨厦折叠起来。结果,主人公入住的房间在一起事故中飞入了异度空间。
  读者似乎可以会心一笑:日本人生活空间狭窄,自然会这么想象。无独有偶,几乎是同一时代,在同样生活空间狭小的香港,倪匡也创作了题材极为类似的长篇科幻小说《大厦》。
  一个叫罗定的普通白领,来到一幢新建成的高层单元住宅,想买一套房子。那座高楼居然无一人入住。他独自一人进入电梯,电梯向上行驶了十几分钟仍未到顶。而当电梯终于停下来后,罗定发现自己呆在一个虚空中的阳台上,下面空空如野!
  罗定逃回地面后,把这个异象告诉了私人侦探小郭。后者又转告了卫斯理。好奇心极强的卫斯理便和小郭进入大厦探险。不料小郭又失踪了。不久,大厦管理员被发现摔死在顶楼天台上,而那上面只有天空!
  卫斯理和高级警察杰克上校着手调查这个案子。他们发现,天才的物理学家王季与数学家隐居在附近的山间别墅里。他们正是这个古怪大厦的业主。大厦原来的设计中有三台电梯,被他们要求减成一台,而且完全不考虑由此带来的销售不利。警方又发现,罗定反复找王季要钱,似乎在进行勒索,最后他也同样失踪了。卫斯理和杰克认定王季等人在进行目的不明的犯罪,便对他进行跟踪和逼迫。王季无法摆脱卫斯理的纠缠,遂要他自己乘电梯到大厦顶层寻找答案。
  在那里,卫斯理发现了失踪多日的罗定、小郭。原来,他们一直被困在这里。电梯时隐时现,不能使用。虽然有楼梯,但楼梯复楼梯,他们永远无法回到底层。大家经过研究终于悟出,这是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相异的平行世界,两个世界的人即使处在一个房间里,彼此仍然互相接触不到。
  不久前,大厦管理员误入这个异度空间后,精神崩溃,从阳台上跳出,却坠到上面的天台。那台神奇的电梯就是王季发明的异度空间转换大门。而他们的研究并不彻底,虽然能把人送入异度空间,并且监视他们在那里的一举一动,却无法自由地控制电梯,让他们返回正常世界。最后,卫斯理用家俱制造了减震器,急速下坠,才突破了异度空间和“正常空间”的壁垒,冒险返回。
  陌生、虚空、重复、循环、虽然四通八达但又无路可走,这种令人窒息的迷宫氛围是当代许多平行空间故事的典型特点。在系列科幻片《Cube》第二集里,这种气氛被渲染到了极至。由于在这个故事里,创造人工异度空间的不再是企业家,而是军方,所以故事便格外血腥。“Cube”直译为“立方体”。这个系列片的第一集中,那些永远重复出现的立方体空间虽然怪异恐怖,毕竟存在于正常的三度空间里。而第二集《hypercube》则突破了三度空间的限制。“hypercube”直译为“超级立方体”,它是一个几何概念,指超过三维的立方体。这个名字高度概括了电影的科幻构思——异度空间。
  剧中人物包括律师、经理顾问、物理学家、军方间谍、电子游戏设计员等等。他们来自美国各地,互不相识。他们都是在正常生活的进程中忽然昏迷,醒来以后,发现自己呆在一个正立方体空间中。这个空间里没有灯具,但四壁透射着光线,令周围一片光明。在它上下左右的六个平面的中央,各有一个洞口,设置着活门,用手触摸便可以打开,并钻过一个人。还有梯子可供人爬到这些洞口。这样的设置,让故事里的所有角色,包括两位老人都能够方便地进出这些空间。但是,无论他们从哪个洞口钻出去,到达的都是一模一样的另一个空间里,永远找不到最后的出口,所以又是无路可去。
  慢慢地,这些空间显示了超越三度的奇异性质:从一个空间的侧面洞口钻进去,却来到另一个空间的天花板。两个空间的人对面望去,会发现双方处在不同的时间差里。在他们寻找出路的过程中,不时有奇异的水晶柱、立方框从虚无的空间中出现,杀死这些不幸的实验品。甚至,他们还会遇到另外的自我。
  众人慢慢研究这些这些莫明其妙的现象。慢慢地,大家意识到,他们正处在一个超级立方体,一个异度空间中。由于是异度空间,所以,人和事件重复发生,死而又生,生而又死。无穷无尽、无始无终。而这个无限重复的空间是一个叫“欧众”的武器承包商建造的。他们都被绑架到这里,成为测验异度空间性质的实验对象。
  最后,除了军方间谍佩蒂外,其他人或自杀,或被杀,都死在迷宫一样的超级立方体中,整个超级立方体则在预定时刻崩溃。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又看到和《大厦》极为类似的诡异气氛:不断重复的场面、无始无终的迷宫。这些都起到了令人窒息的心理作用。
  上面所有这些人造异度空间,或者是一栋房子,或者是一个实验室。科幻史上规模最大的人造异度空间,莫过于中国作家何宏伟在《六道众生》里创造的“层叠空间”了,那是整整五个新地球!主人公何夕自幼便能看到地下室里有“鬼魂”出没。成年以后,更能看到这些来无影、去无踪的人穿着写有“枫叶刀市”字样的衣服。何夕被强制送入精神病院。不久,一个叫“自由天堂”的秘密组织在地球上扩大势力。他们崇拜的首领是一个可以消失在空气中的神秘人物。任何武器对他都毫无作用。
  于是。何夕被从精神病院释放,带到一个“五人委员会”面前。他们将真相告诉了他。原来,一百多年前,科学家们根据量子理论,在与地球完全相同的空间位置上,建立了另外五个平行的地球。这些地球,以及上面的大气、海洋、生物,都处在宇宙的相同位置上,但由于拥有不同的能量级,会象奇数偶数一样彼此对穿,永不相撞。
  科学家们将大批人口通过设置在海岛上的“众生门”,送入那五个平行空间进行移民。“众生门”是单向的,没有人从那里返回。为了保护这个“层叠空间”的秘密,官方伪称那些人被送去进行了宇宙移民。
  科学家们通过计算发现,每十万亿个人里,会有一个人可以不通过“众生门”,凭借肉身自由地穿行在六重地球之间。这么小概率与现存的两百多亿人口相比简直微不足道。不料,却有两个生活在同时代的人,都属于那十万亿分之一的概率。一个是何夕,一个便是神秘的“自由天堂”教主。何夕知道真相后,便穿行于六个地球间,调查对手的下落。最终通过巧计,把原本不惧怕任何武器的教主绳之以法。
  在这个故事里,穿越不同时空的细节,描写得很象神话中的神仙鬼怪。六重地球按照佛教用语称为“六道”。而“自由天堂”成员的迷狂、虔诚更被作者细致地描写着。在这里,现代的科幻故事和古老的魔幻传奇巧妙地结合到了一起。
  人造异度空间还可以派许多用场。比如,在《超人》里,氪行星的萨德将军和两个部*谋反叛,被当场抓获。由于氪行星没有死刑,他们被囚在一处玻璃片状的异度空间里,不生不死,甚至不饮不食,幽灵般地在宇宙间漂流了几十年,才偶然间被地球附近的一次核爆炸解脱出来。
  正象平行世界的虚构原则那样:永远会有新的平行世界,它比现有的世界总是稍微有那么一点点变化。所以,也永远会有新的平行世界故事被科幻作家们创作出来。它们比以前的平行世界故事,多少会有那么一点新意。让我们作好准备,到这些新世界里冒险吧。

18

主题

73

存在感

10

活跃日
喵~离线 非正太之奇迹
 5 

SOS团二星级★★

29楼
发表于 2010/10/03 | 编辑
和今人相比,先民们缺乏许多天文学知识,但却比我们有安全感。无论东西方,宇宙在古人的心目中都非常小,而占据宇宙中心的地球则非常大。再加上神明的保佑。只要人类不“逆天而行”,天空中就不会降下什么灾祸。
  随着天文学的发展,宇宙超乎想像的尺度展现在人类面前。生活在小如尘埃的地球上,怎么能不令杞人忧天呢?在科幻作品里,已经有无数种灾难自天而降,打断人类自以为安定的生活了。
  彗星袭击是最早,也许是最多被使用的太空灾难题材。太阳变异也会使人类无法立足。致命宇宙辐射更能毁灭人类于无形。除此之外,还有其它宇宙灾难出现在科幻作家的头脑中。
  第一节:彗星袭击
  巨大天体撞击地球,一直是科幻作家喜欢的题材。1840年,美国作家爱伦。坡创作了《艾洛斯和查米恩的对话》。在这部作品里,地球受彗星撞击失去氮气,处于纯氧燃烧的熊熊大火中。
  威尔斯写于二十世纪初的《星》是这个题材的最早经典;一颗神秘天体冲进太阳系,直奔地球而来。威尔斯甚至将它的位置放在狮子座,一个如今天文爱好者熟悉的星座上。这颗星逼近地球时引起了巨大的灾难。好在这颗灾星只是与地球擦肩而过。人类得以从灾难的重压下喘息过来。
  可爱的大气层为我们人类抵御了来自太空的强烈射线。没有这层保护,生命便无法在地球上形成。然而,一旦失去这种保护呢。英国科幻作家约翰。温德姆的《三叶草之夜》就描述了这种可能。一群带着绿色闪光的流星冲入大气层,美丽动人的光芒使得人们纷纷出来观看,第二天,他们都成了肓人。只有当天晚上熟睡的人和关在监狱里的囚徒幸免于难。
  天体与地球相撞的题材在科幻作品里一直延续下来。到了一九九八年,竟然同时有两部这一题材的科幻巨片出现在观众面前,又一次把来自太空的危机感传递给大家。那就是《世界末日》和《彗星撞地球》。在影片中,流星带着火焰冲向城市,巨大的海啸吞没了陆地,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在大自然的巨变中被转瞬抹去。虽然两部电影都给观众留了个光明的结局,但相信给大家留下更深印象的,仍然是灾难本身的可怖。
  第二节:太阳变异
  自有文明至今,太阳从未变化,年复一年慷慨地向人类提供最终能量。但在科幻小说里,却出现过太阳变异的故事。刘慈欣的《流浪地球》是这一题材的代表。
  天文学中,太阳属于主星序,也即中年行星,离衰老还有五十亿年时间。刘慈欣将这个时间大大提前:几个世纪后,它就会变为红巨星。由此,人类为了在最后四百年时间里挽救文明,开始了“地球流浪”计划。
  第三节:致命宇宙辐射
  刘慈欣在《超新星纪元》中描写的超新星爆发场面,堪称科幻文学中少有的宇宙奇观。那颗超新星离太阳系只有八光年。由于中间隔着一层暗星云,天文学家从未发现它。这颗恒星的质量是太阳的六十七倍。当它爆发后,巨大的光流经过八年到达太阳系,仍然威力无比。它进入太阳系后,蒸发了冥王星上的固态氮。摧毁了太空中所有宇航飞船。它在晚上二十点十八分到达地球,刚刚入夜的天空重新变成了白昼。不过,那却是一种黑兰色的天空。死星的亮度几秒钟后就达到最大。在几个时区外的大洋上,太阳刚刚升起,超新星也随着升起,由于太阳的亮度不及超新星,看上去竟然是黑红色的,令船上的旅客受惊疯狂。超新星的巨大辐射线撕开地球的范艾伦带保护层,大气里不停地发生闪电。
  第四节:其它宇宙灾难
  宇宙空间里能带给地球灾难的,不仅仅是这些大家伙,肉眼看不到的灾难也同样可怕。在《安德洛默达品系》(美国米切尔。克莱顿著,中译本名为《死城》)中,一颗坠落的人造卫星不慎携带了来自宇宙的微生物,造成坠毁点附近一个小城的人口大量死亡。科学家们也束手无策。最后中止这场悲剧的并不是人类,而是地球生态圈本身:外来病毒同样不适应地球的环境,被氧化后转变为无害物。
  几乎是在同时,中国科幻作家叶永烈创作的《腐蚀》中,也让人类的飞船从太空带回了灾难。那是一种强烈的腐蚀性细菌。金属和非金属制品都被它腐蚀得如同脆纸。好在飞船失事在大漠中,人类得以将灾难封闭在远离文明的地方。
  微生物尚可理解,在科幻小说里,太空中还可能降落一些超越我们常识的东西。在《比睡眠更深沉》(法国菲利普。屈瓦勒著)里,太空中降下一种奇特的生物——夜瞌虫。它们能够令人深深睡去,直到死亡。为了对付夜瞌虫,人类只能使用人工睡眠机,使人在半梦半醒中休息。原本属于孙悟空的法宝这次在科幻小说里出现了。
  在《灭种大屠杀》中,太空中降落的生命就更奇怪了。那是一种肉眼看不到的神秘孢子。但扎根地面后,却能生长出两百米高的大树,高于中国绝大部分城市的最高建筑。并且,长这么高,仅仅需要几年功夫。人类的生存环境彻底被破坏。科学与文明都不复存在。残存的人类在巨大植物的根部挖洞,过着虫子一样的悲惨生活。

关于我们|无图版|SOSG WIKI

Copyright © 2006-2024 SosG.Net
Total 0.031266(s) query 6, Gzip enabled,  沪ICP备07006640号-3